金井鎮福全村:晉江唯一入列“中國傳統村落”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緣何再獲“國字號”榮譽
東南網11月3日訊(晉江經濟報記者 沈茜 董嚴軍)10月1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住建部官員介紹,從去年起,全國已命名了兩批共1561個“中國傳統村落”。據了解,泉州共有6個村入列,其中晉江唯一入列的是金井鎮的福全村。
在此之前的2007年5月,因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經當時的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批準,福全村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那么,究竟是什么讓這座古村落能獲得此殊榮?前日上午,記者來到福全村一探究竟,為讀者揭秘福全村背后的故事。
保留舊時格局形態
明清古厝遍布村落
金井鎮福全村位于圍頭半島東側,背山面海,東臨臺灣海峽,北接石圳村,南連溜江村,西鄰沿海大通道。
來到福全村村口,一眼便望見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城墻矗立在前方,這是福全所城。福全村古城研究保護委員會秘書長蔣福岱向記者介紹,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鞏固海防,下令設立沿海衛所。明洪武二十年開始建福全所城,該城以花崗巖條石壘砌外墻,角石壘砌內墻,中間夯土填實,相當堅固。在倭寇猖獗、數陷沿海諸城的明代中期,福全所城數次擊退來犯的倭寇和海盜,成為保障東南沿海一方安寧的海防重鎮。
福全古城形似葫蘆,被稱為“葫蘆城”。在蔣福岱的帶領下,記者穿行在老街古巷中。城內街道縱橫,劃分“十三境”,居住1000多戶人家,21個姓氏,有“百家姓,萬人煙”之稱。據說出于軍事防衛的需要,北門街、西門街、廟兜街等街巷的連接如丁字形,被稱為“丁字街”?!拔覀兇謇铿F在還保存著舊時的格局,這些‘丁字街’還寄托了人們‘人丁興旺’的愿望?!?/p>
走在安靜的小路上,每走幾步,便能看到一幢幢明清時期的閩南特色建筑。閩南古厝俗稱“皇宮起”或“燕尾脊”大厝,這些建筑大多是磚、石、木建構而成。白石墻裙、紅磚墻面,屋上鋪板瓦、筒瓦,屋脊高起,雙頭反翹,末端分叉如燕尾。
據了解,福全村常住人口1000多人,旅居海外人口有5000多人。除了這些獨具特色的閩南建筑,這里還保留著許多老僑宅和石頭洋房,這些老房子雖然幾乎已人去樓空,但是,它們成了海外游子魂牽夢繞的所在。
此外,村里共有大小廟宇20多座,“十三境”的每個“境”都設立一個廟宇,平日里,村民們會對“境內”的廟宇進行供奉和祭祀。而村里的關帝廟、城隍廟、媽祖廟等較為大型的廟宇也保存得較為完好。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