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8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王國萍 通訊員 吳通華)
3日,壽寧縣托溪鄉八定岔村,云霧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菊園與五六個婦女在茶園里忙碌。對李菊園來說,這不是普通的茶園。這里,留有她和丈夫美好的回憶;這里,蘊含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希望。
今年53歲的李菊園,面容清秀,身材瘦弱,有著江浙女子特有的溫婉靈秀。1982年,她從浙江龍泉到壽寧走親戚,與托溪鄉圈石村青年范巖金相識相愛。次年,結婚生子。
1984年,丈夫調到八定岔村供銷社工作,李菊園跟著來到八定岔,開了家裁縫店。后來,供銷社解體,頭腦靈光的夫婦倆開起雜貨店、農資店,還辦了香菇保鮮廠,生意紅火。2004年,帶著多年積累的資本,夫婦倆輾轉浙江麗水一帶經商。
2009年,壽寧縣掀起種植烏龍茶的熱潮。八定岔村有一片200多畝的集體茶場,由于農民大量外出務工,茶場日漸荒廢。范巖金打算把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錢投入茶場,創辦有機生態茶園。
“咱一家富不算富,鄉親們的日子還不好過,要帶動大家一起富?!狈稁r金對妻子說。
“你就放手去干吧,我會全力配合你?!崩罹請@答道。
不久,范巖金把200多畝的荒廢茶山承包下來,招了30多名農民工開荒修路,將金觀音、鐵觀音、金牡丹等苗木植遍茶山。
2010年春,夫婦再次投入40多萬元,建了一座占地242平方米的三層標準化茶葉加工廠,從安溪購進烏龍茶機械設備,成立云霧茶業有限公司。一個集種植、生產、加工于一體的山村茶企,漸具雛形。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當年8月,范巖金被查出肝癌晚期。臨終時,他拉著妻子的手說:“生態茶園花費了我許多心血,寄托著我帶領鄉親一起致富的希望。你一定要把茶園管理好!”
在廣東地鐵公司上班的兒子,叫悲痛萬分的李菊園去廣州散散心。但是,她不忍放下丈夫未竟的心愿:“這茶園寄托了你爸的希望。我走了,茶園就荒掉了。”
然而,當過裁縫、開過店鋪、做過生意的李菊園,從沒拿過柴刀,從沒扛過鋤頭。如何管好這茶園?
李菊園決定當個“小學生”,從每個環節著手,虛心向茶農請教。隨后,她又請來茶葉專家劉師傅,向其學習茶園管理與烏龍茶制作技術。
2011年初春的一個早晨,壽寧山區出現罕見冰凍天氣。李菊園來到山上,發現初長的烏龍茶苗全部枯黃卷葉,急忙聯系劉師傅。劉師傅趕至茶園,仔細查看后說:“這不是病蟲害,而是霜凍所致,天氣轉暖會重新煥發綠色?!?/p>
李菊園這才安下心來。“那刻我意識到,茶園就是我摯愛的親人,再不能有什么閃失了?!崩罹請@說。
鐵觀音采摘講究時間,上午9點到下午4點是最佳時間。春夏之交,是鐵觀音的豐產期,也是李菊園最忙碌的時期。為節省上下山時間,她早上出發時把午飯也帶上。下午4點采摘結束,她叫人一起把茶青運到廠房,馬上就開始制茶。涼青、搖青、殺青、包揉、揉捻、焙火,完成一道道工序后,已是午夜。
慢慢地,李菊園逐漸成為茶園管理與茶葉制作的行家里手。丈夫未竟的事業也越做越大:茶園規模由原來的200多畝擴大到400多畝;公司的生態烏龍茶基地不僅成為托溪鄉的科技示范基地,還躋身省級標準化茶園之列;公司為當地富余勞動力提供80多個就業崗位,輻射帶動周邊8個村發展改造茶園700多畝……
記者在云霧茶業公司看到,幾條生產線開足馬力加緊生產,數十名工人忙碌地制茶、包裝。李菊園告訴記者,除了自家的茶園,附近茶場和農民家采摘的茶青也就近到這里加工。
村民蔡增梅,農閑時都會到廠里打工,一天能賺100多元,今年初以來已賺了7000多元。“在家門口打工,賺錢不比外面少,還可兼顧種田,照顧家庭,一舉多得。菊園姐做了件大好事。”她說。
眼下,李菊園又致力于申請QS認證和國家級標準化茶園,以打響品牌、拓展市場,帶動更多鄉親脫貧致富。
記者感言
弱女子 大情懷
中年喪偶,李菊園遭受大不幸。處在人生的谷底,她卻不忍放下丈夫未竟的心愿——“咱一家富不算富,鄉親們的日子還不好過,要帶動大家一起富”,毅然選擇留在八定岔,守著丈夫留下的茶園。
創業,難。可對一個中年女人來說,這更是難上加難。不過,面對陌生的行業,李菊園沒有退卻,沒有畏懼,而是不等不靠,積極進取,在艱苦的環境中砥礪前行,求索著人生的意義與
價值。這個失去家庭頂梁柱的弱女子,并不弱。
李菊園說,眼下公司最缺的是茶葉加工制作人才和銷售人才,要做大做強茶產業,前路艱辛。但不管多艱辛,她都會走下去。
憑著這份堅持,相信終有一天,李菊園和丈夫共同的夢想會實現——八定岔的茶山會變成金山銀山,托溪鄉的百姓會過上富裕幸福的甜日子!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