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外志愿服務的日益普及,中國的志愿服務活動也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公益轉型,經過自發探索、組織推動、多元發展一直到現在的全民參與階段,特別是2008年被稱為中國的志愿者元年,志愿者在汶川大地震中表現出的無私無畏和在北京奧運會中給予的真誠奉獻,都標志著中國的志愿服務活動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據統計,2008年全國志愿者隊伍的規模已近億人。自2003年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實施以來,“西部計劃”服務規模已超過10萬人參與。尤為令人欣喜的是,其中有8千多名年輕人選擇將自己的事業扎根在西部基層。對于年輕一代的大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初便能將奉獻與青春作為人生的第一筆財富儲存,無疑對整個社會的進步與推廣志愿服務活動理念都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現在我國的志愿服務活動也已經逐漸深入人心,面向大眾了。但更應從社會整體需求、從人們的思想意識深處抓起,讓服務的理念更加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很多其他國家已將個人從事志愿服務的情況與成才、就業等相掛鉤,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們投身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也于無形之中在整個社會促成了志愿服務活動的良性循環。
當前,志愿服務正以其突出的社會效益,越來越多地受到各國國家政府、社會以及人們的重視,許多國家的志愿服務活動起步早、規模大、社會效益好,他們的志愿服務活動也開展得十分活躍頻繁甚至日常化,并已步入了組織化、規范化和系統化的軌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運作機制和國際慣例。志愿服務活動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為大多數公民所接受,和成為廣大公民自覺行動的程度,并且這樣的活動也成為這些國家加強對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形式。
相比較我們國家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仍然存在著“應急性”、“半自愿性”、暫時性和短期性等特征,志愿服務的意識不夠深入人心,不夠常態化,開展的形式不夠多樣,與社會需求總體結合度較低,這些都制約著我國當前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規范化與社會化以及普及的廣度與深度。
在我所經歷的志愿服務過程中,我想遇到的最大困難莫過于不被理解了,認為只是一種“作秀”,或者是一種短期行為,這說明人們的志愿服務意識還不夠高,對志愿服務活動的認識也還不夠,組織活動不夠經常化、深入化和持久化。志愿服務活動的三個關鍵理念在于:志愿奉獻,不為任何物質報酬,服務社會、幫助群眾。這三點從字面上來看并不難理解,要真正做到,而且持之以恒的實現常態化,我想不僅僅需要的是官方、非官方以及民間等多個層面的宏觀調控、加大宣傳力度,更需要的是人們精神層面的素質提升。只有在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樹立起奉獻的精神,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積極地致力和投身到志愿服務活動中,才能逐步形成和實現互助互愛,服務社會的良好風尚。(王婷)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08傳播道德 收獲幸福
- 2013-11-05公民道德建設新風尚 老人簡辦壽慶捐5萬元獻公益
- 2013-11-01福建省首個服刑人員“道德講堂”寧德開講
- 2013-10-31道德的昭示 向上的力量
- 2013-10-31道德模范是我們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