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友列出不孝七宗罪:對父母大呼小叫、頤指氣使、啃老等行為通通上榜,把自己不要的東西如手機送給父母這條竟然也上了榜,這讓很多網友大呼中槍。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行孝為先。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中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由此,養老、盡孝等問題被熱議紛紛。就新聞中羅列出的“七宗罪”來看,除了第七項外,其他“罪責”均不涉及法律范疇,所以一直以來,能夠譴責這類行為的也就只有道德輿論而已。今年7月,新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將“常回家看看”列為硬性要求,此舉褒貶不一。如何監督、實施、處罰,很多問題擺在眼前。但是不得不說它也為如何規范“盡孝”指明了一些方向。
就網友們爭議最大的“吝嗇,給父母用自己不要的東西”一條來看。其實很多父母并沒有覺得這是不孝之舉。出生在貧苦年代的父母,他們懂得生活的艱辛,明白金錢的來之不易。相信很多80后的孩子在小時候都穿過父母、兄姐的舊衣服,特別多子女的家庭。那么換過來,只要是還有用的東西,無論是給父母或者是孩子都不存在吝嗇之說。物極必反,如果子女的想法是:嫌棄父母,認為他們不配用新東西,那么就必須受到譴責。
其實,無論是“不孝七宗罪”還是“不常回家就違法”,都是人們對于新形勢下家庭父母子女關系的思考,都在發現問題,意圖找到構建和諧關系的突破口。在中國的家庭中,父母永遠把孩子看得比自己重要,兒女盡孝是習俗是傳統,更是社會精神文明中重要部分。
筆者認為,要想好好盡孝,避免“不孝之罪”,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家庭教育。所謂“養不教父之過”,如果從小沒有接受到家庭方面對于“孝道”的正確教育,孩子怎能恪守孝道?各位父母須以身作則、做好榜樣,種好因才能結好果;二是品德教育。孩子的“好品德”遠比“好成績”來得重要。更多關注孩子道德修養教育,從小處做起,打好了基礎不愁養不出孝順孩子;三是共建和諧社會。弘揚“孝順”美德的同時,必須加快規范“養老盡孝”制度的完善,從法律和社會輿論雙管齊下,讓大家以盡孝為榮,不孝為恥!(陳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08傳播道德 收獲幸福
- 2013-11-05公民道德建設新風尚 老人簡辦壽慶捐5萬元獻公益
- 2013-11-01福建省首個服刑人員“道德講堂”寧德開講
- 2013-10-31道德的昭示 向上的力量
- 2013-10-31道德模范是我們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