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環境的壓力、經濟效益的驅動、財政獎勵的引導,激勵企業通過節能技術改造,既節流又開源,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東南網11月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謝賢偉)17日,穿行在三條全負荷運行的生產線之間,大地管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曉彬告訴記者,公司前三季度產值同比增長超過10%,預計全年產值可首次達到5億元。
但這家設計年產600萬米高強混凝土管樁的企業,并不知足。
“一項全行業首創的免蒸壓管樁生產技術正在試驗,明年6月底前就可投產。”楊曉彬說,“按每立方米混凝土蒸壓需要40公斤標準煤計算,一旦公司全部產品都應用這項技術,每年至少節約1.5萬噸標煤,綜合經濟效益超過2000萬元。”
節能降耗僅是這項技術帶來的直接效益。通過這項技術,大地管樁還將省去現有生產工藝所需的半天增壓時間,縮短生產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綜合競爭力。
大地管樁成立于2003年,5年后,公司迎來發展的轉折點。楊曉彬說,如果說頭5年是公司打市場、上規模的初創期,那么近5年就是公司提升綜合技術能力、效益水平的關鍵期。作為傳統的高耗能行業,節能技術改造成了攻關的重中之重。
楊曉彬認為,公司進行節能技術改造,資源環境的壓力和經濟效益的驅動是主因,但財政獎勵的引導同樣功不可沒。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以來,大地管樁累計拿到省市兩級重點節能技術改造項目獎勵資金數十萬元。“錢雖不多,卻是導向和激勵。”楊曉彬說。
2008年4月,省經貿委、省財政廳聯合制定了《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鼓勵企業進行節能技術改造,加快推廣先進節能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截至去年底,僅省級財政獎勵的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實現年節能量就達150萬噸標煤以上,為我省實現節能降耗目標奠定了基礎。
企業內力的推動,疊加政策外力的引導,調動了企業節能技術改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企業在實踐中堅定了認識——節能投入,每一分都是效益。
近年來,受宏觀經濟影響,鋼鐵行業形勢不容樂觀,長樂鑫海冶金有限公司同樣是微利甚至無利。“但是,環保投入仍要真金白銀。”公司總經理助理林貞武說。目前,相比國家標準,鑫海冶金噸鋼生產的新水補充量低1.4噸,廢水排放量低1.3噸,二氧化硫排放量低0.8千克,均為行業領先水平。這背后,是8套廢水處理裝置和38套廢氣處理設備的投入。
“對于一家鋼企來說,上不上環保技術和裝備,噸鋼成本要相差近百元。”林貞武說,“行業整體低迷,成本不該省的省不了,效益哪來?”
節能就是效益!鑫海冶金年用電量占長樂全市工業企業的1/5,節能就首先從降低用電量入手。公司節能中心主任林文告訴記者,2008年以來,公司陸續通過節能技術改造,上馬高爐煤氣余壓回收透平發電裝置項目,鼓風機節電項目,高爐、轉爐煤氣回收利用與發電項目以及電機系統變頻技術改造項目,每年節約用電量2.2億千瓦時,可以攤薄噸鋼成本將近50元。同時,4個項目共獲財政獎勵660多萬元。
向節能要效益,除了節流,更要開源,讓省下來的資源體現最大價值。在鑫海冶金,煉鋼產生的礦渣曾經是廢品,一噸頂多賣20多元。“2007年,公司成立鑫航建材公司,投產全省首條礦渣微粉生產線,去年再上一條新線,形成了年產80萬噸礦渣微粉的規模。”林貞武說,“如今,煉鋼產生的礦渣,全部被鑫航建材‘吃’掉,賣給水泥廠作摻和材,每噸價格漲了近10倍,成了主要的利潤增長點。”
無獨有偶,當別的管樁生產企業還在將高壓釜內飽和增壓后的余熱一放了之之時,大地管樁已自主研發,在高壓釜上增設引射器,將余熱引到其余高壓釜內循環使用,直至熱量用盡,在同行業中率先實現余熱零排放。同時,余熱冷凝后的酸堿水,繼續拿來脫硫。“一般脫硫都用石灰水,脫硫率不超過80%,現在用酸堿水后,脫硫率可達90%以上。而且,又省去了購買石灰、處理酸堿水等的費用,每年的回報不少于300萬元。”楊曉彬說。
“在企業節能技術改造不斷深入后,節能空間越來越小,節能技術改造難度越來越大,企業對先進節能技術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省經貿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省節能主管部門將研究制定新的獎勵辦法,加大對企業節能技術改造的鼓勵和支持力度。”
政策鏈接>>>
加強節能技術改造
2013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意見提出,加強節能技術改造。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采取補助、獎勵、貼息等方式,推動企業實施鍋爐(窯爐)和換熱設備等重點用能裝備節能改造,全面推動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節約和替代石油、交通運輸節能、綠色照明、流通零售領域節能等節能重點工程,提高傳統行業的工程技術節能能力,加快節能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