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見稿)、《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征求意見。根據框架方案,從2014年起,北京市中高考將陸續啟動一系列改革,從試卷分值設置、招生方式、志愿填報等方面進行漸進式改革。到2016年,北京市高考英語總分將由150分降低到100分,語文分值將相應增加。
“北京版”的《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見稿),將英語總分降到100分而將語文總分升至180分,面對這“有降有升”,多數人是贊成的;在此,不揣淺陋,也是“一管之見”,我覺得還應該理直氣壯地亮出其“三大理由”。
第一,民族的自信。不是說英語不應該作為一個科目來高考,但,是不是一定要將“英語”與“語文”的總分“平起平坐”?我看,未必。如果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當初,強調英語的重要性,一是為了“對外開放”,二是對我們自己的綜合國力還多少有些“不自信”,那也情有可原;但,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中國在快速崛起,中華民族正在“偉大復興”,其經濟規模已躍居“世界老二”;而就全球范圍來看,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外正越來越重視學習漢語這門“外語”,所以,作為當代中國人,高考時,對于英語、語文的總分應該有“輕重之別”,這也是民族自信心的表現。
第二,“把根留住”。這次“英語語文有降有升”,凸顯母語的重要地位;而論“中華民族的文明與文化”,能夠讓我們引以自豪與驕傲的,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漢語上,也即我們所說的“語文”;遺憾的是,市場經濟環境下,隨著國門的開放,很多人對于母語的重視程度大不如以前;特別電腦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拿起筆來不會寫字”。所以說,非常有必要,加強并引導我們的下一代重視自己母語的學習,“把根留住”;肯定地說,“英語語文有降有升”,是高考指揮棒的一種“正確導向”。
第三,減少“浪費”。無論是“走出國門”還是在國內與越來越多的“老外”手拉手、面對面,當然離不開英語交流,換言之,中小學生學英語,有這個必要;但,中國有13億人口之眾,即便是“走出國門”或在國內與“老外”手拉手、面對面,畢竟只是國人中的“一部分”,而對于相當多的國人來說,從小到老,所學的英語“幾乎用不上”,但其中小學階段卻為學英語花費了大量大量“黃金時間”。如若客觀地承認這些事實,那么,對于英語總分于高考成績中的權重有所降低而減少一些中小學生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應該算“實事求是”。至于說,有些人想出國定居,或在國內與老外直接打交道,而需要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那你于“100分”之外再作進一步的努力就是了。
當然,降低英語分值的權重,并不是否定英語教學,更不是否定英語的重要性。只是想通過高考“指揮棒”,對“強勢英語”進行理性糾偏,讓英語和母語都回歸“本位”。高考改革方案公布以后,一項網絡調查顯示:73%的網民表示支持,22%的網民表示反對,其余的人無可無不可。這足以說明,這項改革得到了多數人的支持,接下來就看怎么把藍圖變成現實,目標變成結果了。(張傳發)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0-31道德的昭示 向上的力量
- 2013-10-31道德模范是我們的鏡子
- 2013-10-31“好人”有啥“好”?解析道德模范、身邊好人
- 2013-10-31凝聚道德力量為中國夢加力
- 2013-10-31讓道德力量引領時代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