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節過后的垃圾”成了這個節日旅游刺眼的主題:三亞大東海沙灘為應對當地“焚香祭月”習俗,中秋前夕景區就每隔10米共設置了100個垃圾桶并現場設置了文明警示語。然而在眾多無組織的拜月者散去之后,沙灘仍是遍布垃圾,難以清理的香棍、啤酒瓶碎渣更是留下了安全隱患。江西武功山景區“國際帳篷節”后垃圾成山,海拔1600多米的山上,環衛工們肩挑著一百多斤重擔,三天才清理干凈。
旅游市場的火爆,不是景區垃圾成噸的理由。出門旅游固然是好事,賞風景既是放松身心的方式也是拉動消費的手段。旅游市場火爆的背后也本應是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然而成噸的垃圾、艱難的清理,折射出的卻是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不文明出游問題。亂丟垃圾僅僅是眾多不文明出游行為的一個方面,“不修邊幅、不講衛生、不懂禮儀、不守秩序、不遵法律、不愛護環境和公共設施”等陋習,最是小節、易舉,卻最為大煞風景。這些陋習不僅影響他人出游質量,而且嚴重危害到國家整體的文明形象,一而再、再而三地刺痛國人的神經。文明出游成當務之急。
不文明出游問題近年來屢見報端,社會公眾、輿論也對之深惡痛絕,政府部門管理舉措頻頻。而最終的結果,仍然是今天的陋習不改,甚至越演越烈。這個問題,實質上比不文明出游問題更為嚴重,屢遭詬病卻屢詬屢犯,人人指責人人卻又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隱藏在這個問題背后的,一方面是由于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導致了普遍的社會風氣,我們應當看到不文明行為方式絕不僅僅出現在假期出游領域,從眾心理讓社會大環境在無形中影響了公眾的道德約束。另一方面,在普遍的社會風氣里文明與否無關個人痛癢,個人道德層面的行為受不到懲罰,也就缺乏了長久自我約束的動力和壓力。這些都讓文明出游得不到重視和有效解決。
文明出游,需要得到“由上而下、當務之急”的客觀重視。當今不文明出游問題已經受到海內外輿論的關注,在給國內帶來麻煩的同時在國際上也出盡洋相。只有真真正正地意識到刻不容緩,實實在在地擺上臺面,狠下決心的整改才能真切地解決問題。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0-31凝聚道德力量為中國夢加力
- 2013-10-31讓道德力量引領時代風尚
- 2013-10-31讓道德力量引領時代風尚
- 2013-10-31凝聚道德正力量 為“中國夢”保駕護航
- 2013-10-31“道德問題法律化”是一種軟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