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與小朋友一起貼上彩色樹葉
東南網10月26日廈門訊(本網記者 鄒玒)今天上午,“第四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變形記’廈門站”在廈門美術館開幕。
“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是國臺辦重點對臺交流項目,通過這一平臺,兩岸更多的孩子與家庭互相了解并看到更多元化的世界。開幕式上,來自兩岸的嘉賓友人以及藝術家和孩子們一起在紙制的樹上貼上了色彩繽紛的樹葉,寓意孩子的未來也如此豐富多彩。
“變形記”
讓孩子擺脫束縛,大膽想象
此次展會的主題是“變形記”,希望孩子們擺脫束縛,不再去考慮像或不像,充分發揮想象力。來自兩岸四地孩子們近300幅的畫作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在自然中發現的奇妙組合,在夢境中描繪的玄怪色彩,在點滴成長中積累的情緒流動,以及對未來最大膽的假象。
來自廈門的四歲小朋友鄭翔木連畫筆都拿不穩,他的畫作《大榕樹》更多的時候都是一種肆意的涂鴉,雖然沒有光滑的紙面,沒有平整的色彩,但粗狂的材質更體現出稚嫩的想法和俏皮的剪貼,這是一顆會跳舞而且長胡子的老榕樹。
藉由這些來自兩岸四地孩子們所描繪的“變形記”,主辦方也希望分享的不僅是一場奇幻旅程,更希望借由孩子的眼睛,告訴我們創意的源泉。
此外,廈門展還特別開設了 “美麗廈門”區,近300個廈門小朋友用他們的畫筆畫出了一面他們心中的家。
孩子和家長在觀展。
兩岸藝術家
參與 “當代對話未來”
千百年來,文化以一種縱向接力的形式傳承著,那些墨色靛青如同我們的血脈一樣代代延續。兩岸著知名藝術家也用作品來為孩子講述他們各自的故事。藝術家和孩子們的“以畫對話”的方式不異于一場“當代對話未來” 本屆依然延續著以孩子們為創作對象的主題。
在廈門展上以“時光隧道”為主題的攝影系列展示了來自大陸和臺灣的攝影藝術家陳世哲與邱永光先生的兩組黑白照片,照片中定格的不僅僅是20年前大陸泉州的孩子的生活風貌,也呈現了如今臺灣原住民部落中孩子們的現狀。
獨立制片人蘇青也以影像的方式記錄了汶川——一個已經走出廢墟日漸繁茂的土地,這里的孩子是云朵上的娃娃,大展希望為孩子們帶去的是大山外的繽紛世界,而帶出的則是汶川特有的羌族文化以及延綿至今的樸素精神。
“通過這次與大師的作品對話,我們也希望孩子們從中獲得做人的道理,將來成為更好的人。”一位帶隊老師如是說。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