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0月28日訊(記者 李琰之)莆田學院外語系有這樣一群志愿者:他們關注特殊教育,關注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已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投入愛心與責任,始終如一。
牽手盲童打破溝通壁壘
早在2002年,外語系志愿者服務隊便開始關注盲校的孩子們。之后盲校與聾啞學校合并,組成了現在的莆田市特殊教育學校,而志愿者們服務至今已有11年。
盲童生活在一片漆黑或是模糊的世界中,這讓他們極度缺乏安全感,在渴望他人關懷的同時又極其敏感。對此,去年開始加入志愿服務隊伍的陳若蘭應對的方式是,首先敞開自己的內心。她和孩子們聊下學期的計劃,說想學跳舞,自嘲手腳不協調;和他們說近來的生活,發點小牢騷。陳若蘭說:“孩子們的心里有一堵無形的墻,我們需要打破它,而這需要我們有超越常人的耐心,還要有像‘打不死的小強’般的毅力。”
每周六志愿者們都清晨六點多起床,到盲校幫助盲童們清理宿舍及教室衛生,和他們談心并開展戶外的游戲和體育活動。商務英語專業的錢偉瑤說:“有時會累到想要放棄,可是每次想到盲校的孩子們臉上滿溢笑容地跑到校門口來迎接我們,我就會覺得割舍不下。或許,我們只能陪他們走過一小段人生旅程,但我希望自己能在此期間,陪他們走得精彩。”
助農民工子女快樂成長
2011年3月起,莆田學院外語系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又把自己服務的對象擴大到江口鎮五星小學,關注那里農民工子女的課余學習生活。他們還特意從315位報名者中選出66位“勵志關愛專員”,與農民工子女“1 1”結對子。
五星小學210名學生,只有一名英語老師,而英語是正外語系志愿者們的強項。他們常常花好幾天時間加班加點準備,希望能給孩子們上一堂有意義又快樂的課。孩子們學會一個新單詞,一點簡單的口語,敢于開口說英語,這些小小的細節,對志愿者來說都是一種鼓勵。
2年來,變化最明顯的是孩子們對志愿者的態度。剛開始孩子們對志愿者感到很陌生,他們好奇,卻又不敢輕易靠近,常常假裝和同學說話,然后一直偷看志愿者。孩子們害羞的小情緒讓整個課堂的氣氛無比“尷尬”——老師們提出一個問題,孩子們無一回答,只是深深地低著頭。
經過長時間的交流與引導,如今的他們會很親切地圍繞在志愿者的身旁。當志愿者到學校時,總會有幾個小朋友守在走廊上,一邊喊著“老師來了”,一邊歡快地向教室跑去;每次志愿者離開,孩子們都會一直說著“老師再見”,一路送到校門口。
新學期開學,日語專業的李學彥和志愿者又一次來到五星小學,她聽到孩子們高聲向不知情的人解釋“他們是志愿者,是來給我們上課,給我們幫助的”;“我們都想穿那個衣服,都想去幫助別人”。童稚的話語,讓李學彥感覺心里暖暖的,她說將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風雨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