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從光老人靠退休工資和回收廢品收入資助了近60名貧困兒童。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張由瓊 攝
今年“七一”前夕,歸國78年、進疆54年的廣東歸國華僑趙從光握拳過肩,宣誓入黨。“加入黨組織是我一生的愿望。”他說,這一天距離自己第一次遞交入黨申請書已經(jīng)過去了39年。
從烏魯木齊出發(fā),沿壯美的天山山脈一路向西驅(qū)車約145公里,樹多、花多、鳥多、水更多的“戈壁明珠”石河子就展現(xiàn)在眼前。初來乍到的人很難相信,這是靠“兵團人”白手起家、“硬生生”在戈壁灘上建起的一座城。
趙從光就是石河子市第十中學的退休俄文、英文教師。初次見到他時,老人雙目含淚,緊緊握住記者的手,激動得遲遲沒有說話。他告訴記者自己的手機尾號是“1931”,那是他出生的年份。這一年,他出生在印尼萬隆,家里經(jīng)營一間小雜貨鋪。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唐柳雯 發(fā)自新疆石河子
策劃統(tǒng)籌 張東明 郭亦樂 謝思佳 金強
靠黨和政府助學金圓夢
小時候在印尼,“在家里不講家鄉(xiāng)話,是要被祖父用水煙斗敲腦殼的!”在新疆生活了半個多世紀,這位客家老人依然鄉(xiāng)音不改,他口中的“家鄉(xiāng)”是廣東梅縣。4歲那年,趙從光跟隨家人回國探親,作為長房長孫,他被祖母留在了梅縣,成為“留守兒童”。
南方日報:您曾經(jīng)兩次輟學?
趙從光:是的。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我小學畢業(yè)后輟學半年;好不容易念完了初中,又輟學了三年半。梅縣是有名的文化之鄉(xiāng),教育很發(fā)達,可是還是有孩子上不起學,我就是一個。新中國成立后,我實現(xiàn)了上學的愿望,考上了梅縣東山中學,后來又考上了北京外國語學院俄語專業(yè)。這期間,我都是靠黨和政府發(fā)助學金完成的學業(yè),圓了高中夢和大學夢。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