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風首頁
> > 正文
漳州“非遺”獲邀國家大劇院 首次組團出漳表演
《大名府》已多次現身國際舞臺
海峽兩岸共同創造的 薌劇
《梁山伯與祝英臺》,一個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打動了許多人,而其中那個美麗場景——《十八相送》,就是這次薌劇將表演的內容,“薌劇也叫歌仔戲,是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簡奕耕說,《十八相送》音樂唱腔優美動聽,用閩南話演唱難度很高。此次主演是國家一級演員楊月霞和鄭婭玲,經過她們的演繹,閩南語聲腔的精髓將在舞臺上完美展現。
簡奕耕介紹,薌劇起源于錦歌彈唱,是漳臺兩岸藝術節共同創造的戲曲,剛開始的錦歌傳入臺灣,在臺灣,藝術節把錦歌進行再創造,搬上舞臺,形成薌劇后,又傳到大陸,但現在大陸的薌劇和臺灣的歌仔戲,通過不斷融合交流,具有相同的文化元素,表演的方式又有不同的特色。
漳州藝術家創作的 木偶戲
這次在國家大劇院,木偶戲將表演經典的劇目《大名府》(如圖),這是由漳州藝術家創作的劇目,已經多次在國際舞臺上演出,風靡全球。
“可以說,《大名府》是以漳州藝術家的掌上技巧而出名。”簡奕耕說,《大名府》取材于水滸傳的一個故事,講的是綠林好漢盧俊義和石秀被困大名府,即將問斬,而梁山好漢化裝成賣藝的藝人,迷惑城門守衛。
“看了這出戲,基本上可以欣賞到掌上藝術的全部精華。”簡奕耕介紹,木偶藝術家通過手指操縱完成,有時甚至能雙手同時操作兩個以上角色,一心多用,呼應自如,并且踢腿、打斗、舞獅等各種技巧都能表現得淋漓盡致。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