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風首頁
> > 正文
漳州“非遺”獲邀國家大劇院 首次組團出漳表演
東南網10月1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張韓豐蔡晶晶文/圖)敲起大鼓,舞起涼傘,壯觀恢弘的大鼓涼傘表演隨著歡快的節奏,熱熱鬧鬧地跳起來。10月12日-10月20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將能一睹漳州非物質文化展演活動的精彩。
據悉,這次活動是漳州首次以“非遺”身份,“組團”走出去表演。
活動內容包括漳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捐贈國家大劇院收藏儀式、16場富有漳州地方特色的文藝表演、地方文化(非遺項目)圖片展等。
大鼓涼傘、薌劇、木偶、剪紙、錦歌彈唱五種漳州藝術元素,經過一番創意編排,屆時,《金鼓飛揚》、《十八相送》、《大名府》、《情寄金剪》等劇目,將亮相北京國家大劇院。
據了解,薌劇起源于漳州錦歌,在臺灣發展成熟,稱為“歌仔戲”,然后又傳回到大陸。薌劇的唱腔、聲調,都從歌仔戲演變而來,如今,全國300多個劇種,薌劇是唯一形成于海峽兩岸的劇種;漳州布袋木偶堪稱一絕,主要靠掌上的真功夫。雖然漳州地處南方,布袋木偶反而被稱為“北派木偶”,唱的是北調,如昆腔、京調等,表演上采用的是京戲做派。
大鼓涼傘起源于明朝,是流傳于漳州市區、龍海一帶的民間傳統舞蹈。它起源于明嘉靖年間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軍隊歡慶勝利時跳的一種群舞,場面壯觀,氣勢恢弘。
漳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調研員簡奕耕表示,這幾種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具特色,這次活動對進一步宣傳漳州深厚的文化底蘊、提升漳州對外城市形象及影響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