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水鳥杏林灣內安新家 濕地生態小島已基本建成
世界最美水鳥紫水雞。(廈門觀鳥會供圖)
廈門日報訊(記者殷磊)在廈門潛蹤匿跡144年之后,去年3月,“世界最美水鳥”紫水雞重新在杏林灣露面。廈門日報進行了連續報道,不僅介紹了廈門紫水雞的生存狀況,還對人為破壞紫水雞生存環境的現象予以揭露,引起了相關職能部門的高度重視。昨日,記者從市市政園林局了解到,一個專門供紫水雞和其他野生禽類棲息、繁衍的濕地生態小島,已經在杏林灣基本建成,這個小島將成為野生鳥類的“專屬別墅”,禁止人類登島。
新建的濕地生態小島位于集美新城片區,在集美大道與杏林灣路交叉口南側的杏林灣中,已經進入收尾施工階段。昨日記者在園博苑景區管理處相關負責人的帶領下,參觀了紫水雞的新家。這座小島高低起伏不平,既有大片灘涂、水沼,也有面積不小的旱地。小島的西部是成片的濕地,栽種了各種水生植物:排列整齊的香蒲,錯落有致的旱傘草和一叢叢的蘆葦、蘆竹。指著新栽下的香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種水生植物又叫水燭草,是紫水雞最愛的食物,別看現在雖然還光禿禿的,3個月左右就能長得密密匝匝,成為紫水雞的“糧倉”。
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座濕地生態小島面積32000平方米,其中濕地面積18000平方米,是由一座無人島改造成的,距離紫水雞目前的棲息地大約50米。
延伸
144年前廈門發現紫水雞
紫水雞在中國的第一筆記錄,就是英國鳥類學家Robert Swinhoe于19世紀中葉在廈門留下的。然而近100多年里,廈門再也沒有發現這個美麗精靈的身影。去年3月上旬,廈門觀鳥會會員“小虎”在杏林灣發現了紫水雞的身影。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廈門觀鳥會發現,這里的紫水雞共有50多只,形成了一個群落。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