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錢“埋”在地下,劃算!平潭投50億元建設“看不見”的民生工程——
道路不再反復“開膛破肚”
東南網10月4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王鳳山)
在我們的城市生活印象中,道路反復被“開膛破肚”的事屢見不鮮,今天修水管,明天修電纜,隔段時間又要修煤氣管道……這不僅妨礙交通,也影響了城市面貌。而今,這樣的場景,在平潭新城區將一去不復返。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平潭在做好地上工程的同時,一步到位建好“看不見”的地下工程,計劃在新城區投入50億元,建設120公里城市地下共同管溝。
共同管溝,也叫“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即地下管廊。形象地說,它猶如一個“大口袋”,將各種公用管線收入其中,同時留有供檢修人員行走的通道。共同管溝內排水、消防、電氣系統、監控設備、通風、照明等設施一應俱全。
在壇西大道,一段3.52公里長的共同管溝已基本完工。9月29日,走進地下共同管溝,記者看到,該段寬8.25米、高4米,綜合艙內給水管、通信電纜、預留管分布兩邊,中間可供車輛行走;電力艙內則分布著110kV及220kV高壓電纜、10kV中壓電纜等管線。
“這是平潭最早動工建設的共同管溝。我們特意建了展示區,接待過許多客人,他們都驚嘆于平潭這樣大手筆的地下民生工程,認為把地下工程一步建設到位,將大大提升城市生活幸福指數。”中鐵一局平潭綜合實驗區工程指揮部指揮長尚武孝說,在國內,建設共同管溝的城市并不多。
平潭綜合實驗區交通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工程部總經理劉棟剛介紹,平潭要建設成兩岸共同家園,要建設成現代化、國際化的綜合實驗區,基礎設施建設必須一步到位。“像壇西大道這樣的大型共同管溝每公里造價7000多萬元,雖然投入高,但綜合社會成本很合算。根據測算,僅電力通道一項預計將節約土地近8000畝。”
前期投入雖大,但后期社會成本低,經過反復論證研究,實驗區決策層決定把錢“埋”在地下,將“看不見”的民生工程一步建設到位。2010年底,實驗區開始編制共同管溝的設計方案,根據城市功能需要,劃分各種等級的管溝。2011年9月,第一條共同管溝壇西大道開建。目前,實驗區已有壇西大道、福平大道等共同管溝正在建設,壇東大道、金井灣大道等電力管溝也在建設中。
共同管溝具有哪些優點?劉棟剛說,首先,城市架空管線進入共同管線,能使城區更加整齊和美觀;其次,便于檢修、擴容,避免道路二次開挖;第三,增強各種管線的維修保護能力,延長使用壽命;第四,有效利用道路下的空間,還提高了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平潭電力成為第一個使用共同管溝的單位。今年7月底,平潭竹嶼變電站投產,竹嶼變電站220千伏高壓電纜的進線,正是通過金井灣電力管溝的電力槽輸送至竹嶼變電站。
“如果沒有電力管溝,我們就要架設高壓線路鐵塔,這要占用相當大的地面空間。電力管溝有利于電纜維護管理,提升電纜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竹嶼變電站操作隊隊長柳華棟說。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