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不少市民攜家帶口出門旅游。近年來,國內外旅游市場火爆,但一些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的不文明行為時有發生,常常引起很大的關注和爭議。假期間,記者走訪廣州市區內多個景點,發現游客整體秩序良好,但不文明行為同樣時有發生,頗為刺眼。(9月21日《南方都市報》)
三天中秋小長假結束,又到了各行各業盤點的時候,商家會盤點假期賣了多少商品,掙了多少錢;政府會盤點接待了多少游客,創造了多少旅游效益,那么作為普通游客,在盤點游覽了多少景區景點,花費了多少銀子之外,是不是也該盤點一下自己在整個假期的文明表現呢?
從記者在一些公共場所和景區景點的所聞所見來看,雖然各地旅游整體秩序良好,但是不文明現象仍舊時有發生,頗為刺眼。而這些不文明行為,當然也沒有什么新的“創意”,多數還是老調重彈,諸如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景區景點亂扔垃圾、放任孩子隨地大小便、肆意折損樹木踩踏草坪等。
當一些不文明行為屢教不改,陋習成了痼疾,有些網友和公眾建議應該對其重典侍候,比如給予高額罰款,讓其付出沉重經濟代價等。雖然說“重罰之下必有文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筆者看來,重罰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比如說,國人普遍具有“法不責眾”的心理,一個人不文明好管,但是當十個人百個人都不文明了,就很難采取現場處罰的措施,一是景區景點等公共場所的管理者,沒有那么多管理人員;二是即便有足夠的管理人員,面對那么多的不文明者,個個都罰,個個都扯皮,那景區景點恐怕就不是旅游觀光的,而成了吵架扯皮的地方。
所以說,文明一定要有,但是文明的獲得,除了依靠“嚴管重罰”之外,最終還得依靠游客的文明自覺,道德自律。而要做到這一點,往遠了說,需要把文明教育、素質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范疇之內,不說在中小學開設專門的“現代公民文明素質課”,但至少也要在平時就積極向孩子們灌輸文明意識,培養文明理念,倡導文明行為;往近了說,除了要在景區景點等公共場所通過張貼宣傳標語,倡導文明,提醒文明、規勸文明之外,對那些不文明的行為,該曝光的就曝光,該教育就教育,要讓其吸取點教訓,長點記性。
前段時間,國內游客在國外的諸種不文明行為,曾近引發了全社會的熱烈討論,而在筆者看來,這不過是國內游客在國內不文明行為的“出國版”而已。在國內無法文明的游客,到了國外也很難“入鄉隨俗”,文明起來。要在國外文明,必須先得在國內就文明起來。中秋小長假結束,再過幾天就是國慶大長假了,大家不妨盤點一下:這個假期你“文明”了嗎?下一個假期你能做到文明嗎?(苑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