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間,秀才李毓秀編寫的《訓蒙文》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啟蒙讀物,其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論述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禮儀與規范,不久這本“暢銷書”更名為《弟子規》。
在古人看來,這樣的道德禮儀是最基本也是必須要遵守的規矩,同樣這也是先輩們留給中華兒女的寶貴財富。“仁、義、誠、敬、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至今,體現了道德禮儀之美和古往今來人們的認同感,足以證明其重要性。就像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然而,在現代社會,我們有時感受不到道德的溫度,沒人敢扶摔倒的老人,沒人敢喝牛奶,沒人敢見義勇為,于是驚呼“我們的社會怎么了,我們的道德怎么了?”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我看來,人之初,是沒有善惡之分的,懵懂的孩童會受到他們最親近的人的影響。家人作為我們的第一任老師,其價值觀影響是扎根我們心中的;老師在我們探知世界的年紀傳道解惑,無疑為我們價值觀形成產生重大影響。“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句話不止體現在一個孩子的考試分數上,更體現在他們的道德修養上。現在想想,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太狹隘了,關注錄取分數線遠遠大于道德底線的設定,可結果呢,錄取分數線只影響一個孩子到19歲,而一條扎實的道德底線,則會讓一個人受用終身。每一個孩子都是祖國的未來,一個禮儀之邦的發展,需要有道德的“未來”支撐。
同樣,還有一群人,一群成年人,在道德的路上越走越黑暗,他們或許不是生來就是善惡不分,而是把自己關在了道德大門之外。面對利益,他們用損人利己的行為讓自己過的更舒服,卻深不知他們已經脫離了幸福的軌道。或許有些人以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很難,其實只要你去做了,就會發現很簡單,道德就是誠實守信用,不貪圖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道德就是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幫助他渡過難關。道德其實離我們很近很近,近得觸手可得。
古往今來,“德”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品質。為了喚醒國民的道德良知,國家通過評選道德模范,為國民樹立榜樣;通過制作公益廣告,為社會傳遞正能量。因為,在任何時代,只要具備了高尚的道德,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就會使人產生無盡的力量,能夠創造無盡的財富!(郝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