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國家旅游局下發通知,對旅游行業開展“文明與旅游同行”主題活動進行部署,工作方案特別強調:旅行社企業須將文明旅游相關內容納入合同文本,作為旅行社的告知內容予以明確。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中秋節、十一黃金周將相繼到來,新的旅游旺季也將不期而至。讓旅游旺季成為文明行為發生的旺季,這是旅游部門的重要工作,也是全體旅行者,甚至全體國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何不把這次旅游季當成是一次文明的考試?旅游部門、旅行者,全體國民都應該參與進來。
這是一場沒有監考老師的考試,舉子們趕赴全國各地甚至是海外,時間、地點、形式全部他們自己掌握,考題在他們心中,而考試內容在平時的知識積累。近一段時間,政府有關部門和全國媒體已經多次呼吁文明旅游,諸多自由作者建言獻策。從某種程度上說,考試的關鍵點已經被無處次重申。身兼旅行者和考生的國人們能否及格,不在運氣在實力、在意識。
2012年,我國出境旅游人數超過了8300萬,國際社會越來越多地把中國游客作為觀察和了解中國的一面鏡子。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次考試也是一次正名之舉,這個文明古國的人們曾經的旅游不文明行為,曾經讓很多國家難堪。一個文明改正錯誤的能力高低是一種文化軟實力的體現,也是其包容性的表現。“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希望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國人不負眾望,讓這個旅游季,這個趕考季成為一次文明行為的爆發季。
其實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旅行這種“考試”,其目的不是為了給誰看,或者證明什么,那更多的是一種約束,一種道德的自我檢驗。國家形象也好、團隊形象也罷,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個人。我們旅游中的文明形象也是一種人格的體現,潛移默化之中,它深深的影響我們。
正如那句廣告詞,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可是很多人太在乎目的地了,為了讓人知道他們來過,他們總要以自己的方式留下點痕跡。對于這些人來說,他們的考試都不及格。真正的優秀考生,把山川美景留于心中,把自己心中最干干凈凈的一面也留給風景。這種“無為”的精神值得所有旅行者學習。(特約評論員 張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