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紀委常委會議強調,中秋國慶期間嚴禁送月餅。這一塊小小的月餅竟能引發中紀委的如此特殊強調,其月餅的背后究竟又有些什么呢?
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近年來關于月餅的質量、價格、包裝等問題的報道越來越多地引起了眾多民眾的廣泛關注。面對中秋的臨近,市場上各色月餅早已一波又一波開始上市,蛋黃月餅、水果月餅、蔬菜月餅、海鮮月餅……不僅口味層出不窮,包裝也盡顯奢華,從最初的幾十元一盒,逐步發展到上千元一盒,而且愈演愈烈。曾經出現包裝奢華的天價月餅,更是讓廣大市民傷不起。中秋月餅,似乎離它本身的意義也越來越遠......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濃縮了中華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它以獨特的血親團圓為基礎,造就了東方式的、強大的“思親”、“思鄉”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吃月餅是中國人民幾千年流傳下的習俗,中秋之夜,舉家團聚,品餅賞月,盡享天倫之樂。就和過年吃湯圓一樣,目的是為了圖個吉利討個團圓。人們把月餅當作團圓、吉祥的象征,這是其中秋文化的本源。可是,如今這種文化情結卻被商業味和送禮攀比的社會風氣越沖越淡。本是充當中秋主角的月餅卻淪落為配角,送月餅成了“醉翁之意不在餅”。
隨著“中秋節”的臨近,“送禮”和“宴請”也逐漸被提上了日程?,F如今的中秋月餅促銷比節日本身更顯熱鬧。月餅成了商家大打促銷仗、打高檔仗的戰場;成了送禮人盡顯奢華之勢、相互攀比的戰場;成了與普通老百姓漸行漸遠的“中秋文化”。有民眾戲稱:每逢佳節倍思“金”。在眾多禮品中,月餅作為佳節的傳統美味,是眾人首當其沖的佳選,甜甜蜜蜜、圓圓滿滿的月餅原本象征著家人的團圓、生活的甜美,因此,親朋之間相互贈送只是禮尚往來,無可厚非。但是一些人竟將送月餅成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工具,儼然演變成了社會的大問題。從天價豪華月餅,到金銀月餅,這一一都是在借月餅之名行腐敗之事。
中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我們需要有月餅的中秋,更需要有文化的中秋。這需要黨的大力倡導、精心組織和率先垂范,更需要全社會逐步形成共識,每個公民身體力行、持之以恒。切莫讓月餅“變質”,還中秋佳節一個干凈、和諧、歡樂的本色。不要讓沾滿銅臭氣息的商家錢袋與貪腐官宦的私囊辱沒了固守數千年家庭團圓的“血脈親情”。(賀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