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技術進步親緣供體占一半
胡教授說,在協和醫院擴建后的移植病房投用后,今年3月至今,已經進行了50多例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預計今年會達到80例,約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胡教授說,對于白血病,造血干細胞移植不是唯一的手段,但卻是一個重要的治療手段,也是能治愈該病的最主要手段。
目前,醫院接診的白血病患者中,親緣間的移植占了一半。這和治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有很大關系。
在過去,配型相合度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移植的效果。但現在半相合移植技術慢慢成熟起來,也能做得很成功,與全合生存概率相差不多。
這意味著今后親生父母也可以作為患白血病子女的骨髓移植供者,極大提高了白血病患者移植幾率,但是移植難度和花費相對較高。
白血病患者找不到供體仍時有發生
胡教授說,雖然這些年配型率在逐年提高,但還不能滿足白血病患者的治療需求。雖然全國已有169萬名志愿捐獻者(截至2013年8月31日),但不能找到合適供者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
近期,協和醫院就有兩名白血病患者,在中華骨髓庫、臺灣骨髓庫都找不到合適的供者。最后,其中一個病人通過父親供體進行半相合移植。
另一個病人是85后的年輕媽媽(詳見本報8月16日A35版),在經過化療,病情穩定,適合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時,卻找不到合適供體。她和哥哥一點都無法配型,父母年邁也都不適合進行半相合。苦苦找尋了4個多月,最終通過臍帶血進行移植。
胡教授說,并非任意二人的造血干細胞就可以完成這類移植。移植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臨床上采用白細胞表面抗原“HLA”位點來進行配對。這一配對成功率在親屬間較高,異卵兄弟姐妹的配型成功率為25%。
但由于現在多數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因此要找到全相合的供體幾率就大大降低。而在父母中找到全相合的概率更是百萬分之一,基本上都是半相合。
因此,要尋找全相合供體只能依靠社會上非血緣的捐獻者捐獻配型相合的造血干細胞。但非血緣關系中的配型相合率僅為1/400-1/10000,有些罕見基因型的患者其配型相合率只有幾十萬分之一甚至是百萬分之一。
這樣的相合率無異于大海撈針。但這個特定意義的“海”,由無數個志愿者組成,只有志愿捐獻者數量越多,患者找到全相合供者的幾率才越大,獲得更好的治療機會也越高。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9-27福建誕生第100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90后為捐髓猛增肥
- 2013-09-23鄉村老師成永春遺體捐獻首人:網友陪其家屬過節
- 2013-09-10高位截癱年輕人 在泉州捐獻出雙眼眼角膜和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