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代價
堵車一次可能影響數百輛車
除了“病車”上路,半路突發狀況導致道路擁堵外,還有其他一些致堵因素。多名一線民警表示,其實不少堵情是可以避免的。
鼓樓交巡警大隊一名騎警說,以道路上常見的小事故為例,發生追尾、刮擦等小事故后,車輛一般可以繼續移動,若司機在10分鐘內撤離,對通行造成的負面影響就會大大減小。
“司機們還是有誤區,覺得撤了,保險就不好賠,尤其是新手。”民警說。
“病車”上路、小事故不撤對道路交通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從警方透露的一些數據中,也許可窺見一二。
2012年,福州警方對市區一些道路車流量進行統計。福州幾條主道路,工作日24小時的雙向車流量大都在5萬輛以上:五四路琴湖路至北環中路之間路段,近7萬輛;二環路梅峰支路至西洪路之間路段,雙向車流量近8萬輛;二環路則徐大道路段,雙向車流量近4萬輛。
福州交巡警支隊一負責人說,早晚高峰時段,車流量較大的幾條道路上,一旦出現長時間“賴路”車輛,影響的可能是數以百計的車輛。對此,警方也有針對性措施:實時監控路況,在車流大面積擁堵前,后方監控民警即通知騎警趕赴現場疏導。
而對于普通市民來說,高峰期的擁堵,除了誤事,還影響駕駛員情緒。
□建議
對致堵車輛收取“擁堵費”
此前,福州市人大代表陳永莊曾建議,對“賴路”者收取占用道路資源費,以此督促司機們在出現小事故時自覺移動車輛。但對于上路的“病車”,如何才能防患于未然?
“司機、年檢站都要把好關?!笔〉缆方煌ò踩珔f會副秘書長葉建鈴說,作為司機,在上路之前就要檢查車輛性能,降低“病車”在行駛過程中的“發病率”;作為年檢站,則更要對車輛性能進行嚴格檢查,一輛“漏網之魚”在行駛中出現故障,也許就能讓整個路段陷入擁堵。針對各地時有建議的“擁堵費”,葉建鈴坦言,這種與司機利益掛鉤的方式不失為一種治堵途徑,但收取“擁堵費”應“因地制宜”。
不少市民和網友則“吐槽”,“賴路”固然可恨,沒有及時檢查車況導致“病車”趴窩,從而造成擁堵,同樣惡劣。后者雖是無心之失,后果卻同樣嚴重。對此類“病車”司機,用收取“擁堵費”來作為處罰手段,不失為一種選擇。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