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對于大多數第二代獨生子女來說,要么與爺爺、奶奶為伴,要么與電腦、電視為伍。為了不讓孩子步自己孤獨童年的后塵,同時給自己爭取點自由空間,陳女士和家住武夷山的大姑子決定在暑假期間“拼養”孩子。
“說真的,兩個孩子比一個孩子好帶!”陳女士由衷感嘆,“我兒子以前還挺嬌氣、頑皮,可自從姐姐來了,他再也不叫我喂飯了。”
過了一段,陳女士把兒子送到大姑子家。“讓孩子學著做客人,理解入鄉隨俗,也是很好的體驗。我也趁空把手上的幾本業務書啃完。”
“在日本,為了解決育兒困難,分擔心理壓力,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與社交能力,不少年輕父母也會選擇將年齡相似又住得近的孩子結成小同盟,進行‘拼養’。孩子們能學會合作,化解矛盾,良性互動。”陳女士深有感觸。
對于“拼養”的對象,王女士和陳女士均建議選擇親朋好友、小區鄰居等自己熟悉的群體,家庭情況相近,相互了解信賴。而且,兩三個家庭最合適,孩子一多,一對父母照顧不過來。
“拼”著教,共享教育資源
共享教育資源,亦是不少“新新家長”選擇“拼養”的動機。
“與其說‘拼養’,不如說是‘拼學’。”家住晉安區君臨東城小區的牛牛媽說,“我最近聯合了幾位理念相近的家長一起給孩子們上課,邊學邊玩。”
“牛牛爸的歷史比較好,我們讓他給孩子們講故事。君君爸是中學物理老師,就給孩子們講生活中的物理,效果真的很好。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很高,還彼此成了好朋友。”牛牛媽說,在此之前,她鉚足了勁兒想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環境和資源:買最貴的繪本,上最有名的早教機構,每個周末去少年宮和科技館……操了不少心,但效果不如預期,更糟糕的是孩子漸漸產生抵觸心理。
“現在,孩子們彼此分享繪本、故事書,‘書非借不能讀’。少年宮和科技館照常去,卻是幾
個孩子結伴參加,不但快樂加倍了,知識掌握也更快了。”牛牛媽說。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