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泉州民間舞蹈 笑看手舞足蹈間的魅力(圖) 2013-09-06 10:40? 吳月芳 謝向明 田米?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
這是一種只屬于男人的舞蹈。赤裸上身,拍胸擊掌,狂野粗放,俗名拍胸舞。 |
專家點評 泉州市舞蹈家協會主席蔡湘江: 泉州民間舞蹈最有特色的是拍胸舞。本體古樸,特色鮮明。1985年時我寫了一篇論文,提出拍胸舞是閩越族人舞蹈的遺存,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可。 鯉城區文體旅游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黃志軍: 拍胸舞成為鯉城區第一批非遺項目、第一批市級非遺、第一批省級非遺,2006年還拿下第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泉州民間舞蹈,拍胸舞是當之無愧的。在鯉城區還是唯一一個以單項成立協會的舞蹈。 泉州師院音樂舞蹈學院講師葉曉麗(研究民間舞蹈): 代表泉州民間舞蹈的項目,如果說男性為主角的,自然是拍胸舞。如果是女性為主角的舞蹈,彩婆也很有特色,彩婆借鑒高甲戲中的女丑,風格詼諧輕松。 大眾呼聲 網友“孤雲-依舊飄泊”:火鼎公婆最具閩南傳統特色。舞蹈氣氛熱烈而詼諧生趣,是泉州民間舞蹈的活態傳承的代表。 莊先生:火鼎公婆最能代表泉州文化名片吧,平時也比較常見。 童小姐:從小到大,每次看元宵節踩街都能看到拍胸舞,印象很深。拍胸舞的舞蹈動作,還有舞者臉上的表情,那種笑容是種發自內心的,會感染到周邊人,讓人感覺很歡樂。 網友“海邊的沙子”:只在泉州看過拍胸舞,是一種重要的民俗表演。我投他一票。 同門英雄 彩婆:彩婆以閩南戲曲高甲丑動作元素編排。在彩街隊伍中,遠遠就能望見彩婆了。她們穿著大紅的外衣、一腳高一腳低的高低褲、鼻邊一點黑痣。行進時一邊舞動扇子,一邊邁著滑稽的步子。 公背婆:一人飾兩角的一種舞蹈。上半身扮作“婆”,下半身扮作“公”。演員在腰后別一個用竹篾、紙扎做成的“婆”的下半身道具,包括凸起的臀部和高高翹起的一雙小腳。上坡、下坡、涉水、過橋、捋花、照鏡、打傘等,表演中“公婆”倆喜慶地招搖過市。 唆羅連:閩南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動中,蘊涵民間舞蹈成分。據專家考證,“唆羅連”最早可能來源于印度梵文,重復唱“唆羅連啊,羅連哩羅連啊”,配以舞蹈動作,烘托熱鬧的氣氛;也有人認為兼有驅邪祈福之意。 鼓墜舞:比較類似北方的大鼓涼傘。在泉州各種“海絲文化節”上經常能看到表演,現在不僅可以在行進中表演,還可以在舞臺表演,已入選泉州市級非遺。 白菜擔舞:白菜擔的道具都是一根窄而寬的竹扁擔,兩頭各用彩帶系掛著一個竹籃,籃內裝飾五顏六色的花朵或是紙質的白菜,表演者將花擔挑在肩上舞蹈。舞蹈表現泉州浮橋等郊區菜農清晨成隊挑著白菜進入市區售賣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