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策
石獅愛心饅頭店的慈善方式,沿襲了古代施粥當街發放的方式,這種方式很直接,效果也很好。但在當今,只固定在一片區域固定發放愛心饅頭,這條路子可能有點‘窄’。
1、改進方式 做針對性的幫扶
泉州清華大學總裁班慈善愛心基金會蔡小強會長告訴記者,從前年開始,他就開始關注這家愛心饅頭店,他希望這愛心饅頭店能有針對性地幫扶弱勢群體,讓病、窮弱者得到幫助,體現扶弱、關愛的慈善理念。
蔡小強說,石獅愛心饅頭店的慈善方式,還是沿襲古代施粥當街發放的方式,這種方式很直接,效果也很好。但在當今,只固定在一片區域固定發放愛心饅頭,這條路子可能有點“窄”。
“試想,少數一些受助對象,本身是有勞動能力的,如果一日三餐吃了這些饅頭,就可能養成不外出打工賺錢的習慣,這就違背了做慈善的宗旨。”
蔡小強建議,應該對受捐對象進行一些區分,如55歲以上的弱勢群體進行領取愛心饅頭,應該足額發放,但對那些有工作的人士,應進行規勸讓其少拿或不拿饅頭。
還有,可以組織一些愛心人士進行排查,尋找確實存在生活困難的老人、病人進行幫扶,給他們送上整月的“饅頭票”,讓愛心人士定期定時送上門,這樣的實際效果可能會更好,救助的范圍也更廣,店里負擔也會減輕一些。
2、賣送結合 吸引社會參與
“我們做慈善所有的費用也都是自籌。但我們不像愛心饅頭店是‘孤獨行善’。”了解到愛心饅頭店此前的運作后,石獅“陽光太太”親善志愿者服務隊召集人林麗娜很擔憂,她認為,如果只讓這個29歲事業才剛起步的外地男孩負擔一切的費用,饅頭店的未來生存堪憂。
“賣送結合,讓社會參與,為饅頭店‘造血’。”林麗娜給出兩種建議:零售加贈送,愛心饅頭店仍為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免費提供饅頭,另一方面則針對其他人進行售賣,愿意買的人可自愿出錢獻愛心;批發加贈送,發動泉州、石獅各地愛心人士,與石獅各大酒店、飯店,學校、工廠合作,批發愛心饅頭,對弱勢群體依然采取贈送的方式。
“如果他們愿意,我們可以合作。”林麗娜的另一個身份是石獅市玉湖社區黨委副書記。今年5月份時,她發起為社區內50名環衛工人提供免費早餐,其中包括2個饅頭、1杯豆漿,這項費用6000元/月,都是由關心社區工作的愛心企業家捐贈。林麗娜提出,她可與社區負責人商議,以后從愛心饅頭店直接采購饅頭。這樣就可以為饅頭店的“造血”出一點力。
3、轉為慈善組織 建立公信力
“做民間公益,最難的就是堅持。而饅頭店的店主一個人就做到了這一點。饅頭很小,但能將這善舉堅持兩年下來,實屬不易。”泉州愛心公益協會的會長蘇少隆,也一直在關注石獅愛心饅頭店的動向。
蘇少隆同樣認可林麗娜提出的“造血論”。不過,蘇少隆提到愛心饅頭店的資金來源又受限于另一個問題——合法身份。如今,除泉州愛心公益協會等幾家協會,泉州的多數民間公益慈善組織未取得合法注冊,慈善活動或募捐受到太多限制。“更何況饅頭店甚至連組織都談不上,它只是個個體。”
民間慈善要長久生存下來,最重要的還是建立社會公信度,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和支持。由此,蘇少隆的建議,可以從一個人的慈善,轉為許多人的慈善。
以泉州愛心公益協會為例,蘇少隆說道,愛心公益協會成立之初,多次遇到資金難題,那時蘇少隆只有拿出自己的積蓄補貼。慢慢地,協會做的事情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有了知名度,現在基本上不存在那個問題。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