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真應了坊間一句笑談:鼓浪嶼成也人氣,敗也人氣
東南網8月2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 崔曉旭 詹文/文 吳曉平/圖)一座島,一個家,一種文化。沒人傳承,島只是島,家不成家。
鼓浪嶼的人口以不可控制的速度在逐年減少,鼓浪嶼的文化也如生命慢慢流逝。
鼓浪嶼,要留住原住民,才能留住文化!
游客暴增,那就限客;旅游商業太濃,那就多方出點子重新規劃;醫院、學校配套不足,那就添置、搬回來。
盡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并非根治之法,但如果沒有表面“消炎”,長久之計又從何說起?如何留住原住民,昨日,導報記者采訪多位專家,為鼓浪嶼把脈,為鼓浪嶼支招。
議事嘉賓
廖寧 鼓浪嶼申遺設計組總設計師
龔潔 申遺顧問、原廈門市博物館館長
彭一萬 申遺顧問、原廈門市文化局局長
子睿 “鼓浪網”創始人問題:配套不足對策:學校復辦、醫院擴建
有書讀,有病可醫……這樣的鼓浪嶼,原住民才會考慮回歸。“如果想要留住原住民,必須學校復辦、醫院擴建。”申遺顧問、原廈門市博物館館長龔潔的建議,一語中的。
現在的鼓浪嶼,有一所幼兒園、一所小學、一所九年義務的音樂學校以及已經退出一半的中學。即使這樣,仍備受生源困擾。
“一年才20多個原住民新生兒,一個班都招不滿。”龔潔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島上原住民的大量搬遷。
在他看來,將學校復辦,并不難。因為鼓浪嶼上至高校,下至幼兒園,很多校舍仍然保留。搬回島上,硬件和師資都不是問題,最重要的還是生源。“我想,學校一旦復辦,生源問題是必然存在的,學校也許會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空窗期,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五年。”“鼓浪網”創始人子睿也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但他認為,這樣的陣痛是必須的,因為學校復辦是為了原住民的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為了鼓浪嶼文化能傳承更久遠。
關于醫院的問題,龔潔也直言,鼓浪嶼是景區也是居民區,有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就要有綜合類的醫院。
“島上目前唯一的一家醫院——廈門第一醫院鼓浪嶼分部,若醫療水平也能像以前二院的肺科、泌尿腎臟科、婦產科等專科那樣,名氣很大,別說島上的原住民了,到時很多廈門島內的人也會慕名搭船到鼓浪嶼看病。”原住民老董說。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