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抽號派入公辦校
6000多個孩子報名,只有3000多個學位,還有3000個外來娃要去哪里讀書?民辦學校應該是一個出路,目前的數據是,湖里區民辦小學今年額定的招生數就有3000余人。當然,不能說派不上公辦的孩子都能上民辦學校,因為報名的6000人是符合“四證”,還有為數不少的沒有“四證”的外來娃也會報名民辦學校,由于民辦學校有辦學自主權,因此無法強制它們一定要招收“四證”孩子。
此外,島內公辦小學一年級今年招收外來娃的人數肯定超過3000人,這是因為非本市戶籍的購房戶,以及屬于政策性照顧的外來娃,大部分已經先行被錄取,湖里區已經錄取700余名購房戶。
從往年看,電腦隨機抽簽并無捷徑可走,大體方法是:它按既定的規則(例如優先派位等原則),像洗撲克牌似的,將學生順序打亂,賦予每個人一個隱去個人信息的隨機號,然后隨機抽取隨機號派入公辦學校。思明區的派位在22日,大約在上午11點。湖里區的派位在24日,大約在中午。
圍魏救趙不是長久之計
本報記者 佘崢
6000余名外來娃,3016個公辦校的學位,在今年“金豬寶寶”扎堆上學的壓力下,這讓不少人松了一口氣。不過,在僥幸的同時,我想起“城市容量”。
幾天前,一位學生家長向我提及孩子在學校的空間。上學期末,他到學校開家長會,發現兒子的課桌椅又矮又窄,去找老師,老師無可奈何地說:“教室原本是給45人上課的,現在坐進近60人,還能怎么辦?”
45人的教室之所以要坐進50多人,是為城市新增人口提供學位。此外,廈門每年都要新建學校。但是,和城市人口增量相比,這些擠出來的學位和新建的學校,幾乎是“杯水車薪”。每年招生,教育部門越來越力不從心——某區教育局老師說,建一所學校,不是教育部門一家說了算,要財政、規劃、土地、人勞、建設、編制等,要靠社會各部門的齊心協力,單靠教育部門,孤掌難鳴。
一座城市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我們不能有效控制城市人口,就很難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從長遠看,我們失去的可能不止是空間,有教育界人士說,現在公辦校日益民辦化,越來越多公辦校不得不把專用教室改為上課教室,辦學條件日益向民辦學校“看齊”,這也間接影響到教學質量。要提高廈門的公共服務水平,到了應該思考城市容量的時候了,靠挖潛擴容來“圍魏救趙”,非長久之計。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