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翻身仗”,昔日最窮村成為全國稅收第一村
1978年7月28日,吳棟材作為第七任工作組組長到永聯村赴任,當時的永聯處于“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境地。
吳棟材了解情況后,立即組織召開村民大會,向村民立下誓言:“窮不會生根,富不是天生,我吳棟材來到這里就是要和大家一起拔掉窮根,闖出一條富路來!”吳棟材的話給全體村民吃了一顆定心丸。
吳棟材有膽有謀,敢為人先。面對永聯地勢低洼、十澇九災的現狀,他因地制宜,冒著“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風險,帶領群眾挖塘養魚,把地勢低洼的土地挖成魚塘搞副業,用挖出來的泥土墊高其它的土地種糧食、保豐收,一舉兩得。第二年,家家戶戶不僅分到了魚,還分到了錢,掘得了第一桶金。
吳棟材的這次冒險,并沒有挨批被整,他意識到三中全會將給農村帶來生機和活力,于是,他的膽子更大了。在不到五年的時間里,先后辦起了玉石廠、枕頭套廠、水泥預制板廠等八個小工廠,集體積累也從幾千元逐漸滾到了十多萬元。
80年代初,蘇南一些先富起來的農民開始蓋起了樓房,吳棟材敏銳地察覺到,農村“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時代即將到來,蓋樓房需要大量的鋼筋,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于是就從國營大廠買了一臺淘汰的軋機,籌劃辦鋼廠。但沒想到,在報批時當頭挨了一棒,縣主管部門冶金局在軋鋼廠注冊申請報告上寫下了“無米之炊,不予批辦”八個大字。面對這八個字,他沒有氣餒,而是調整戰略,找到鎮上的供銷社尋求合作,以雙方出資,合資辦廠的方式,繞過冶金局,直接上報縣供銷總社審批。這樣,不僅有了廠名,有了資金,還拉來了一批人才。從此,永聯村與鋼結緣,當年產值超200萬元,第二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一躍成為全縣十個富裕村之一。
2002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市場上的鋼坯價格比軋出來的鋼筋還貴。永聯村村辦企業永鋼集團作為單一軋鋼的加工型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處在了生死存亡的邊緣。吳棟材心里也著急,他思考,鋼廠要發展,就得上煉鋼項目,徹底改變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局面。可是,煉鋼項目也不是那么好上的。農民搞軋鋼,已經很不容易,搞煉鋼那是難上加難。有人提醒說,上煉鋼項目,不僅投資大,而且技術要求高,生產安全的風險也大,弄不好連回頭的路都沒有。為此,他陷入了沉思。他覺得,不上煉鋼,企業只能是等死。上煉鋼,雖然充滿風險,但前景廣闊,弄好了企業就能絕處逢生。與其消極等死,不如放手拼搏。于是,他下定決心,上煉鋼項目。缺資金,就找人合資;缺技術,就請專家前來指導;缺人才,就把員工送出去培訓……
2003年初,正當項目建設轟轟烈烈的時候,突如其來的一場“非典”攪了局,外出訂貨催設備的人出不去,聘請的專家技術人員來不了。正在國外考察的吳棟材,回到廠里看著工地上幾乎處于停工的狀況,他暗下決心,別說是“非典”,就是天塌下來,也要讓煉鋼項目順利投產!他果斷地把采購人員全部派出去催設備;在工地上建隔離房,把專家請回來;在工地主入口建消毒站,對進出車輛進行消毒。結果,煉鋼項目不僅沒有受到“非典”影響,相反只用了341天就建成投產,讓永鋼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2012年,永鋼集團實現銷售收入380億元,上交稅收11.5億元,永聯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全國納稅第一村。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8-20各地群眾積極學習道德模范精神 "小人物"也能"不平凡"
- 2013-08-20道德模范——道德領域的風向標
- 2013-08-20弘揚道德模范精神需要常態化
- 2013-08-16學習道德模范 培養道德自覺
- 2013-08-13道德模范事跡詮釋怎樣的活法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