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四合院式的教學樓底層拐彎處的立柱上貼著一張制作精美的告示牌,上面刻印著幾個字:“此處 __ 準丟垃圾”。不難看出,此標牌上缺了一個“不”字。因為依稀可見“不”字被撕下后的印跡。環顧四周,就能發現由于長期堆放垃圾而留下的污漬,以及零星的幾個紙團和零食的殘渣。這里是學生和老師的必經之路,距離教學樓的大門僅幾步之遙――門外不遠處備有專用的兩只分類垃圾箱。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本不應該有過多的生活垃圾。但由于學生在校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教學區內度過,加之人口密度較大,有點生活垃圾也屬正常。每天有值日生打掃:保持室內外清潔,為自己創造一個優雅的學習和生存環境,是學生分內之事;也是學校培養學生基本的勞動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常規手段。但上述情景所反映的問題卻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保持整潔,愛護環境,于己于人都是很好的事情,學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規范學生基本的行為,要求學生做到的,不過是多走幾步路的“舉手之勞”而已。為什么有人會對這個善意的提示牌耿耿于懷,并“不辭辛勞”地去把“不”字撕下來?這種“不辭辛勞”與“舉手之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告示牌上缺少的僅僅是一個“不”字嗎?此處“不”字缺失的背后,顯然是“品”和“德”缺失。
“不”的缺失。“不”是對一種行為、現象的否定,也正因為如此,“不”字經常不受歡迎,不被接受。但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生活中缺少了“不”字會是什么樣的結果。歷史上,如果世界人民沒有對希特勒說“不”,納粹的鐵蹄就會踐踏全球;而今天,十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就是對臺獨勢力說“不”,也因此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歡迎和支持。一本《中國人可以說“不”》的書暢銷幾百萬冊,正說明了在必要的時候,“不”字的感召力和激勵作用。再看看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字的應用無論是對社會公德的形成還是社會秩序的維護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公共場合不得大聲喧嘩”,為人們的學習工作環境的創設提供了保障;“此處不得停車”,為行人的安全行走帶來了方便;“不準捕殺野生動物”,為人類和動物的和諧相處提供了可能。可見,不論是在人類發展的道路上,還是我們自身的生產生活中,“不”的運用和遵守,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它在匡正我們自身行為的同時,也為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8-19永定法院開展"道德講堂" 讓心靈凈化與道德洗禮
- 2013-08-19大田縣開展"遵紀守法、廉潔奉公"道德講堂觀摩會
- 2013-08-19福州大力推進公民道德建設 提升社會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