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來,朱玉校先后在建甌市龍村鄉(xiāng)黃凌、涼乾、龍溪、仰坑等村修建了一座座石板橋,方便了很多附近村民,每座石橋都有血有肉有情感……
他,是“百萬”的富翁,卻過著清貧生活;他,對自己“小氣”,卻對村民慷慨;他是86歲高齡的朱玉校——建甌市龍村鄉(xiāng)黃凌村溪源自然村的一位普通農(nóng)民,也是村里家喻戶曉的修路奇人。
上陣搭橋風吹日曬十幾載
哪里的路不好走,哪里的溪流要搭橋,總會出現(xiàn)朱玉校的身影。“一想起鄉(xiāng)親們每天出村,還要顫巍巍地從獨木橋上走過,心里就放不下。”他說。
1995年,朱玉校開始造第一座橋。這一年他賣了一部分杉木,收入上萬元,便決定將黃凌村通往鄰村的獨木橋換成堅固的石橋。
小石橋雖然簡易,卻很耗工日,但每次修橋朱玉校都親力親為、出錢出力。有人問他為何那么辛苦?朱玉校回答說自己親自上陣,就可以省下一筆雇工的錢,再將省下的錢投入到其他公益中去。鄉(xiāng)親們說他造橋造上“癮”了。
十幾年來,朱玉校先后在龍村鄉(xiāng)黃凌、涼乾、龍溪、仰坑等村修建了19座石板橋,老朱身材矮小干瘦,見過他的人無法想象這副單薄的身子骨,竟揮舞鐵鎬修了那么多的橋。溪流上架起的一座座石板橋方便了很多附近村民,每座石橋都有血有肉有情感。
架起村民心中的連心橋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朱玉校修橋也有“幫”,那就是他的子女和村民。
朱玉校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十多年來,子女們不但沒有反對朱玉校花錢做公益,反而隨時前來幫忙,拉石條搬石塊,那是常有的事。
朱玉校修的橋不僅方便村民的生活,更架起了村民心中的連心橋。身邊的村民受到感動,也自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鄉(xiāng)親們說起朱玉校滿是崇敬:“玉校不一般哪,貪小便宜的人,在他面前都羞死了。”
2006年的“6·6”洪災中,溪源自然村一條河壩被沖毀,河流改道,影響了40多畝水田的灌溉。即使自己在這里沒有一分水田,朱玉校還是組織村民修復河道,并愿意為前來幫忙的人支付每人40元的工錢。在他的帶動下,幾十個村民花了2天的時間,修復了河道,而村民們沒一個向朱玉校要工錢。朱玉校只能讓村民小組長把錢付給其中2戶困難戶。
村里還有一條通往建陽的5公里多長的鄉(xiāng)間道路,泥土的地面雖然不像柏油路那樣平整,可是卻更加透露出一絲人情味。這條路是朱玉校和100多位村民一錘一斧地鑿出來的。
對自己小氣對公益慷慨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朱玉校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墾荒造林。隨著林木行情看好,他成為當?shù)赜忻母晃蹋瑩碛袛?shù)十萬元的資產(chǎn)。但這樣一位老人,卻住在一間黑乎乎的破舊的土木老房子里,屋里除了一盞昏黃的白熾燈外,沒有任何電器,唯一值錢的只有一條毛毯。
村民說,朱玉校非常節(jié)省,平時外出辦事幾乎是徒步行走,連幾塊錢的車費都舍不得花,去趕集時連一碗面條都舍不得吃,外出修橋自帶的飯菜也多是青菜加咸菜。
朱玉校多年來,花了數(shù)十萬元在公益事業(yè)上。朱玉校說: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留些自己夠花就行。
了解更多海西志愿者風采,請登錄福建文明風網(wǎng)(www.caoliu14.com)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