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廣西東南部的一個縣級市,近些年來民間公益慈善事業風生水起:成為廣西民間捐資助學最多的縣(市),成立全國第一個鄉鎮級慈善機構、廣西規模最大的民間基金會……“好人社會”,已經成為北流城市人文精神的新名片。(光明日報)
劉禹錫有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睙o論是城市的發展還是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人”這一內在因素。正如廣西北流,之前可能很少有人聽說這里經濟多么發達,資源如何豐富。然而,北流卻憑借“好人社會”的名聲提高了城市名譽度。
毛主席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同樣,一個地方,有部分人在做好事很容易,難的是整個社會都能做好事,形成一個好人社會。
而廣西北流,全市都處在一個“好人社會”的氛圍中,這實在是難能可貴。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應該學習這種好人社會的精神,深挖好人社會的形成機制,以期在更多的地方復制這種“好人社會”。
筆者以為,北流以一個縣級市的身份能夠把全體市民都集納到好人好事的洪流中來,必然是文明生態體系的基礎性作用。通過一些數據可以證明,幾年來,北流全市民間投入教育和助學資金達9000萬元,1000多所學校和近萬名學生受益,北流市成為全廣西捐資助學最多的縣(市)。
一個經濟并不太發達的地域,卻可以把慈善做到如此地步,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顯然,有這樣的成果,離不開富人的熱心腸,但是受助者同樣也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體現出來,用自己的道德來鞏固這份責任?!熬栀Y助義”“捐資助綠”“捐資助安”,每一個領域都處在暖洋洋的救助體系中。這樣范圍廣的道德體系,充分證明,北流把文明社會、道德社會當做一個體系來做。
眾所周知,要讓不毛之地成為宜人居住的綠洲,短期的投資并不會有太大效果,只有改善生態,把土壤、水文納入到綜合治理的范疇中才可以實現。
北流的“好人社會”,顯然已經把道德與文明播散近土壤里,并且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形成一片茂密的綠洲。看那一片生機盎然,怎能不心動!我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中華民族的“好人社會”也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我們的社會也將成為文明的綠洲,而這之前,你我都要學會做那一棵一棵的“小樹苗”?。ㄌ丶s評論員 張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