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連續讀到了兩個令人感動的故事。炎炎夏日,杭州江干區采荷街道荷花塘社區的一間普通的農居房前擺出一個涼茶攤,不管是誰,都能免費喝上一杯清爽的涼茶。而這涼茶攤,已經傳承了近50年。涼茶攤的主人盛阿香,是一位80歲老人的老人,從她婆婆手里接過這個涼茶攤之后,每年的酷暑,都為附近的居民和來來往往的人們送去一份清涼。
另一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平凡的老人,56歲的河南省方城縣農民余年,除了種一畝地的收入之外,就靠拾破爛為生。盡管這樣,從七年前,他每周捐出15元,幫助困難地區的群眾,7年來從未間斷過。7年來,余年共向災區捐款13次,累計捐款達6000元。6000元對于一位家徒四壁的拾荒人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余年就是憑著自己對困難群眾的那份同情和純樸農民骨子里的那股“牛勁”,默默堅持,為愛而捐,不求回報。
也許感動我們的,不僅僅是那一碗涼茶,也不僅僅是看似微小的15元錢,更為震撼人心的,是多年來對于自己微小善行的堅守,是對于自己內心的一份承諾。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善行終匯聚成無疆大愛。
我們生活在一個講求速度和效率的時代,我們為“日新月異、信息化、后現代”等名詞熱血澎湃,激動不已。對于做善事,我們也更多地關注大慈善家們的大手筆,為大額捐款或者大的慈善項目而鼓掌歡呼,誠然,他們也確實值得尊敬。然而,在我們大跨步前進的時候,也許可以回頭,看看那條疏影橫斜的古老弄堂,時光仿佛在那里靜止,過濾了三遍的水煮出來的涼茶五十年來一樣的清冽甘甜;我們也可以回頭看看,在遠離了現代化、信息化的農家院落,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每周在昏黃的燈光下,數出也許還沾滿了灰塵、皺巴巴的十五元錢……古語有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做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兩位平凡的老人,用他們的堅守,為我們譜寫了一曲愛的贊歌。(蔡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