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人者,人人,人與人,情者,人與人之間聯系中的本能感覺,人與情的結合,就叫人情。中國是個人情社會,熟人好辦事,哪怕是混個臉熟在有求于人時也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大量的金錢來維持自己浩大的面子工程。但在這個過程中,人情消費透支自己的腰包,成為一種負擔的現實卻讓人們頗感苦惱。有調查顯示,我國戶均人情消費支出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高達7.9%,農村家庭更高,達11.4%;53.2%的受訪者感覺人情消費給自己造成了沉重負擔,其中15.6%的人認為負擔“很重”。本來正常的人情來往成了一件煩心事,讓人臉上笑、心里苦。一張張請柬被戲稱為“紅色罰款單”,無可奈何的滋味盡在其中。
禮尚往來的“人情消費”是國人的一種傳統習俗,適度的“人情消費”有助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促進交往,值得警惕的是,“人情消費”愈演愈烈,百日宴、周歲宴、壽辰宴、升遷宴、開業宴、升學宴、參軍宴、喬遷新居宴。在部分農村,孕婦生產、建房、修房、工作轉正、搬家,甚至已母豬生仔,只要沾喜沾喪都要大擺宴席,名目越來越多,禮金數額越來越重,一些人甚至將辦喜事變成撈錢搞關系的機會,違背親情、友誼的同時,助長了鋪張、攀比的不良社會風氣,
我們提倡,要擺脫傳統的人情消費文化,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的新消費文明。要形成新消費觀,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筆者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樹立勤儉節約新風氣。根據黨中央八項規定和一系列反對鋪張浪費文件精神,要嚴以律己,合理安排、支出人情消費,不僅倡導文明,而且又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其次要完善相關機制。政風影響民風,加大“三公消費”監管力度,只有讓公權在制度的陽光下運行,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那才能遏制“人情消費”下的腐敗之風,使禮尚往來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古人有云“君子之交淡于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誼重”,更有“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的千古絕唱。在中國從鄉土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如何既保持傳統熟人社會體現中國溫情的交往方式,又形成符合道德、法律的新型消費文化,這是亟待破解的社會問題。(鄭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