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古人的話是不爭的事實,文化與文明若是豐碩的稻谷,倉廩實、衣食足則是其生根發芽的土壤。但是,同樣的土壤既滋養莊家,也生長秕谷、野草,這就需要農夫荷鋤勞作,去偽存真,去糟粕留精華。
同樣道理,文化也是文明的土壤,影響著文明的走勢,決定著文明的高度。讀書識字,學好語文,是文化。專業研究,算好算數,也是文化。知識分子有他們的知識文化,車間工人也有他們的車間文化,這文化孰高孰低?正如計算機與青菜蘿卜一樣,不好比較,這世界無論缺了電腦,或者缺了青菜蘿卜,還真不好辦。
但無論哪一種文化范疇,文化首先要文明,否則那文化倒也真是“越多越反動”了。餐桌也有文化,販夫走卒不懂海參鮑魚的味道,而有些“美食家”破解其中味,“中央八條”讓眾多高檔酒店叫苦,蕭條者有之,倒閉者有之。為何?因為那種餐桌文化并不文明,僅為嘗嘗味道、擺擺闊氣、長長臉面,可以剩下滿桌高檔飯菜,不知浪費二字怎么寫。原因恐怕只有一條,那不是自家兜的錢,而是人民的幣。
這種不文明的餐桌文化遭到了“中央八條”的重拳。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限額以上餐飲收入同比下降了2.6%,而去年同期是同比增長14.2%。“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激濁,揚清!
會議,也有其文化。曾經的“我主要講三條,第一條包括五個內容...”這種扯“長腔”,讓眾多與會者鍛煉了耐性,卻也浪費了時間。
從開會不念稿子到要求少講客套話,從削減新聞報道的字數、時長到壓縮會議文件的篇幅,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用實際行動推動了會風文風轉變。“開會”的時間短了,干事的時間長了。會風文風有了“新文化”,帶來了“更文明”。
作風問題并非一抓就靈,新的“文化”建設不是一日之功。抓一抓就好轉,松一松就反彈,這也是經驗之談。“農家樂里洗桑拿”“礦泉水瓶里裝茅臺”“紅塔山盒里藏熊貓”之類,是在考驗執行的決心與力度。“要持之以恒抓好改進工作作風各項工作”誰當耳旁風,將會倒在作風這條警戒線上。
黨的十八大明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面對目標,如何化為干部群眾的共同行動,人民在期待,世界在關注,那些既得利益的違背群眾意愿的不當文化,也在觀望,甚或探頭探腦地試探。只要也只有持之以恒地用真心來抓,下力氣砸掉那些落后的文化氛圍,好的文化自然會帶來更多的新文明,用以描繪生活更美好的色彩。
文明的進步是長久的事,與時俱進,與生活用在,文化的建設也是如此。激濁,就是揚清,歪風壓下去了,正氣自然更有力量。我們的餐桌文化、會議文化、當官文化、職場文化等眾多領域里,擦掉那些文化的污垢,去掉文化里那些不文明的成分,文明的面容就更健康更靚麗。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央八條”不僅是文化建設的手段,更是一種保障。由此而論,“中國夢”不僅是一個目標,更是一個實踐。 (唐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