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現代快報記者實地調查了民辦養老院、區級公辦養老院、市級公辦養老院、省級公辦養老院,從軟件和硬件建設來看,條件一個比一個好,但是收費也是一個比一個高。民辦養老院收費低,但老人的伙食狀況令人擔憂。南京某民辦養老院負責人介紹:“現在能自理的老人每月費用是1500元,半護理2000元左右,都包含了每天18元的伙食費。”(7月29日現代快報)
記者沒有詳細披露每天18元的伙食費究竟吃的是什么,但以目前的物價水平,18元的伙食標準,不要說在南京在這樣的大城市,就是在二線城市生活,恐怕也只能維持最基本的溫飽水平。這樣的“養老”,難道不是讓老年人糊一天算一天?
難怪老年人不要去養老院。南京某高校大學生利用暑期組織開展的“關愛空巢老人”的問卷調查表明:近八成獨居老人寧可自己一個人住,也不愿意去養老院。與老人不愿住養老院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多數子女不愿意與老人住在一起。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4608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7.6%的人希望父母住進養老地產。
在我看來,養老院也罷,養老地產也好,不應該針對全體老齡人,應該針對城市“三無”老人、農村“五保”老人。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習慣做法,居家養老更符合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更受老年人歡迎。試想,一家老小住在一起,老人含飴弄孫,其樂融融,對老齡人的身心健康更為有益。
87.6%的人希望父母住進養老地產和養老院,反映出在不少人心目中,老人其實是一種累贅,以至于常回家看看也要通過法律條文加以規定。這種狀況實在令人擔憂。尊老愛幼本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可是現在,愛幼有過之,尊老卻漸漸被一些人淡忘。一方面,老人在養老院一天的伙食費只有區區18元,另一方面,有那么多做父母的不惜重金進口數百元一聽的嬰幼兒奶粉。
今年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將迎來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2億大關。據測算,到2020年中國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人,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隨著“銀色浪潮”的到來,人口老年化已經非常現實地擺在全社會面前。
老人越來越多,養老的確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改善,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部門為老同志辦實事、辦好事,養老保障制度已經初步建立。老有所養,老有所醫,逐步成為現實。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的公辦養老機構,卻因為高昂的收費,越來越遠離普通大眾。江蘇省老年公寓收費最高的房間每月要1.3萬元。如此之高的費用,普通老百姓顯然也無法承受。
百善孝為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全體老年人安度晚年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現在國運興盛,老人理應享受幸福的晚年。要使尊老敬老愛老蔚然成風,需要政府繼續加大投入,需要所有全社會成員的身體力行,更需要法律、制度提供堅強的保障。只有這樣,老年人才能真正安度甜蜜的晚年,安享天倫之樂。(特約評論員 張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