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杭州74歲董大伯掃完馬路下班后倒地猝死。醫生說,尚不清楚是否因高溫導致。老人為貼補家用,在一家清潔服務公司做保潔,昨天下午3點出門掃馬路,4點半收工回家。杭州昨最高氣溫出現在下午4時,40.2℃。(7月25日《錢江晚報》)
上個月,長沙環衛工掃街時中暑身亡,因為沒有編制得不到工傷賠償,眼下,74歲董大伯的離去,著實又讓人黯然神傷,盡管還不能確認具體死因,但高溫來襲,還有很多象董大伯這樣的人們,頂著烈日為生活奔波,讓人擔心。
不得不說,高溫酷暑,往往是這些低收入群體受傷最深。74歲的董大伯到了頤養天年的年齡,但兒子做保安,兒媳送牛奶,一家生活還要靠他掃馬路補貼家用。環顧四周,很多城市大量使用著“老齡化”的環衛工,因為年齡大、流動性大,他們普遍沒有辦社保,更心酸的是,比起勞動合同里要求的“五險一金”,這些低收入群體因為生活壓力,甚至覺得多發工資更實惠。如此一來,每每遭遇變故,缺乏保障的他們的處境只能是雪上加霜。
近日,新華社刊文追問我國的沉睡規定,其中防暑降溫費,就“模糊執行”了53年。雖然去年我國修訂了《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然而,這些低收入群體依然是保護環節里最薄弱的一環。部門規章,法律效力有限,因而高溫應急預案工作往往是頂著一些“通知”的帽子發出來,相關保護措施,缺乏穩定性和強制性。
現實中,即便相關部門發放高溫紅色預警信號,要求停工,但很多時候,因為缺少處罰,用人單位并沒有執行。而這些底層勞動者往往是最沒有選擇權的一群,且不說有可能面對單位內部勞動紀律被罰款,他們大多是計時工資,高溫天,如果他們長時間停工,本就微薄的收入將入不敷出。
面對他們的生存處境,我們不能總在一起悲劇后,才投向些許目光,社會理應用更合理的勞動保護、相應的社會保障,改善他們的整體境遇,而不是讓一些紙上通知、規定睡大覺,假裝沒有看見。
我們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更應關注關心酷暑高溫下勞動者,切實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和辦法,讓高溫下的勞動者有人身安全保障,不要再發生勞動者中暑或中暑人身亡的事件。(郭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