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來自臺灣、家住美國的黃俊德千里探親的事跡成為廣為傳頌的佳話。十多年來,他每周末從定居的邁阿密飛到洛杉磯探望母親,累計航行旅程繞地球赤道112圈,從機場地勤到空姐人人皆知。他說,“一周不回家,就覺得怪怪的。”每周美國東西兩岸飛,已經成為他生活中雷打不動的慣例。
海外華人黃俊德打“飛的”看望母親,巧合的是,近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也敦促兒女“常回家看看”。新《老年法》第18條第2款明確規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問候老年人”。對于離家萬里的海外華人,回家路途遙遠,大多要忍受十幾個小時的長時間飛行,回國探一次親可謂“萬水千山走遍”,即使念家心切,“常回家看看”是個大問題。
在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的閆藝銘說,對于在國外生活的游子,尤其居住在歐美的華人,要回一趟中國探親頗不容易。“為了省錢,學生經常一年或兩年才回家一次。加上轉機,從英國到中國通常要飛近二十個小時。如果經常飛回家看父母,大多數人在經濟上確實很難承受。”
移民加拿大多年的宋先生表示,海外華人探親難問題的確存在,父母通常能理解子女的難處,他們最需要的是子女的關愛,形式不一定是經常見面。“我一般用網絡電話或打長途電話和父母溝通,老人家最需要的,是能感受到子女的關心和掛念。”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用物質滿足代替了精神慰藉,把孝心等同于金錢,把孝道簡單化、物質化、金錢化,以為滿足了父母的物質需求就是對父母盡孝。其實,國內生活水平已大為改觀,保險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廣大老年人并不憂慮生活條件,他們更注重精神慰藉、精神愉悅,更加注重親情。對海外華人而言,居住城市距離父母較遠,親情的連接有了距離的隔閡,經濟條件也不允許頻繁往返探親,那么,就時常主動地打打電話或用其他現代通訊手段關懷父母,想方設法幫他們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
轉變觀念,從內心尊敬父母、遵守孝道,以自發自覺的行為關心父母,這才是盡孝的根本之道。盡孝不應拘泥于形式,一顆真摯的孝心已彌足珍貴。(高雙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