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家長送孩子去美歐發達國家參加夏令營已成為一種時髦,以至于海外夏令營的招生異常火爆。上海機場邊檢站的數據顯示,僅7月1日至7月7日,從浦東機場出境的中小學生就多達1.8萬余人。
但這只是一面。另一面是,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也差不多在同一時間,把孩子送回中國參加夏令營或類似的培訓班。筆者結識的一些旅美中年華人,每年都會把孩子送到國內參加夏令營,有的是參加專學中文的夏令營,還有的是參加專學武術和國際象棋的封閉式培訓班。這種中小學生大規模雙向流動的景象,恐怕在世界上都是不多見的。
夏令營19世紀中起源于美國。在英語中,Summer Camp這個詞包含有“露營”的意思,主要是指通過登山、劃船等戶外活動,讓孩子們對大自然有親近感,適應集體活動,保持健康的身心。
如今,夏令營已演變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更多的項目被加入其中。比如,學習語言、學習歌舞表演、進行體育培訓,以及不同國度的孩子們進行生活交流等等。但這些活動的主旨沒有太大變化,主要還是為了使孩子能增加書本之外的知識和體驗。
在接受良好教育的難度普遍下降的今天,一個優秀的、能適應現代社會激烈競爭的人才,不僅要掌握一定的書本知識,更要有寬闊的視野和胸懷,以及開拓創新的能力。后者可能是學校的教育不能或難以完全提供的。如果孩子們能在中小學期間就對學校大門之外,甚至國門之外的社會和文化環境有所體驗,必然會有助于孩子更全面地認識這個世界。這也是夏令營文化之所以能延伸、發展到今天的原因所在。
華人對教育的重視在世界上獨一無二。一旦某種教育項目與中國人沾邊,必然也會引來巨大投入。隨著中國人收入的增加,會有更多家長送孩子去海外的夏令營,這個產業的發展潛力不小。夏令營招生的商業化味道也因此越來越濃重。
商業化本身無可厚非。它可以為家長提供多樣選擇。但商業化需要有規范的管理。當夏令營招生成為一個產業,防止惡性競爭特別是漫天要價就成為必要。
更重要的是對夏令營文化主旨的理解。華人教育中長期存在著一個偏差:更注重知識教育和考試能力的培養,而對社會生存、環境適應,以及集體相處能力的考量要少一些。目前國內教育給孩子提供的類似機會也相對欠缺。因此,怎樣借助于海外夏令營這種將娛樂和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孩子掌握書本以外的知識和能力,打開眼界,豐富閱歷,汲取多元文化的滋養,培養健康向上的人格,是需要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認真考慮的。(丁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