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撈一個素不相識的溺亡小伙,劉有仁早上5點就起床了,花了3個小時,他找到了溺亡者尸體。多年在灞河義務打撈溺水者,有人夸贊,也有人冷嘲熱諷;在民警看來,劉有仁是個熱心人;在那些溺亡者的家屬眼里,也許只有他,才會不計報酬地讓他們和不幸遇難的親人見最后一面。(7月14日《華商報》)
八年,時間雖不長,但對一位將要年過半百的人來說,能堅持下來,實屬不易。八年間,劉有仁在灞河義務打撈出20多具溺亡者的尸體,總共收取了200元辛苦費。這與社會上一些專業打撈隊動輒幾千元的“出場費”相比,形成了強烈反差。而這區區200元,還是相關部門因劉有仁打撈出一位救人英雄的遺體而特別獎勵的。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劉有仁有些傻,讓人看不懂,不在家哄孫子玩樂,卻將精力放在義務“打撈”溺亡者尸體上。但劉有仁正是憑借這樣一份執著,成就了不平凡的義舉。對很多人來說,頗為忌諱打撈尸體,也少有人愿意義務打撈,但劉有仁正是憑借一顆對生命敬畏的心,選擇了堅持。如今,他的這份堅持終于有了回報,那就是老百姓的贊賞與期待。當然,筆者不希望這份期待發生,因為一旦有溺亡者家屬期待的目光,就意味著一條生命走向終點。
誠然,一路走來,有不解,也有冷嘲熱諷,但劉有仁用一點一滴的付出,譜寫了大愛的篇章。試問,天底下有幾人能像劉有仁一樣,不為利所困,義務做奉獻?天價打撈費,高得離譜,為何還有人甘愿被人宰?不正是因為現在社會義務奉獻者太少的緣故。而這,已成為許多溺亡者家屬心中的無奈,總得見親人最后一面,讓逝者一路走好吧?不少專業打撈隊將人間悲情拋之腦后,面對溺亡者家屬的苦苦哀求,仍漫天要價,冷臉相對,一副丑惡嘴臉躍然于紙上,這不得不說是社會發展的病態之狀。
義務打撈也好,天價打撈也罷,現實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人間的美好與丑陋。所幸,在真情義舉越來越難得的今天,國人還能看到一種無私的奉獻。如今在這個物欲橫流、利欲熏心的社會,義務“打撈”就像一把手術刀,揭開了某些人身上的病態之處。也許河中的溺亡者不難打撈,但專業打撈人員身上那顆唯利是圖的心能否輕易打撈回,從目前看,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有付出就有回報,筆者也不愿看到專業打撈隊義務“打撈”,沒有收入,但漫天要價也不應成為一種常態。善待別人,敬畏生命,方為上策。(特約評論員 吳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