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以“用餐不剩飯菜,走路不闖紅燈,上網不說臟話,旅游不扔垃圾”為個人文明行動綱領的“四不”要求,一時引發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四個不,簡單的話語,被公眾稱之為“小清新”。小清新原是一種音樂風格,如今這股清新風刮到我們的生活方式上,應引起人們更多的反思。將“四不”稱之為小清新,說明它沒有高屋建瓴,沒有夸夸其談,說明它是植根生活,源于生活的,也同樣說明它是目前大眾所缺少的,是獨特的,甚至可以說是別具一格的。其實,細想一下,用餐、走路、上網、旅游,這些我們生活的常態,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的項目,卻因這樣一種方式引起一份關注,一陣轟動,無疑是自打耳光:我們在有意無意間,剩過飯菜、闖過紅燈、說過臟話、亂扔過垃圾,有的甚至還理由充分,做得天經地義!當這些細小的點被提出時,當精神文明的貧瘠與物質生活的豐富形成極大反差時,當這種不經意的點成為我們的習慣時,就已然成為社會的一種病態。
建設美麗中國,使得社會呼吁這種微小的文明習慣帶來的正力量。現如今,有些現狀讓我們堪憂,中央新規之后,明目張膽的公款吃喝轉為暗箱操作、“中國式”過馬路屢禁不止、北京故宮筒子河撈出萬根玉米芯、上海松江水域出現900多頭死豬、旅游景區垃圾隨手扔的現場屢見不鮮,文明社會無法承受如此之殤,人們在唏噓、哀嘆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深思如何去做一個徹底的行動派。而今,慶幸有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了志愿者的隊伍,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踐行社會新風。我們要努力去做一個真的人,真心為人、真誠待人、真情感人、真切助人;開設道德講堂,學習道德楷模、重溫道德經典,激起人們心中的那份善;組織志愿服務,義務獻血、扶貧濟困、捐資助學,凝聚社會文明正能量。但是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部分人的倡導與規勸、善舉與教化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不文明現狀,無法解決整個社會文明的缺失、道德的淪喪。社會需要更多的人行動起來,積極弘揚真善美,促進道德素養大提升,促進文明春風滿家園。
言為心聲,行由心動,言行合一。不文明的改變需要每個人真正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體現在言行舉止上,體現于每時每刻中,體現在長久的堅持不懈中。道德高低的筑建首先是做好自己,慎獨修身,“掃好自家門前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人人為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則文明成形。文明無小事,積善成德,積跬步才能至千里,點滴善舉最終將匯聚成滔滔大河;文明貴在人人參與,難在人人堅持,當堅持成為習慣,當習慣融入意識,當意識反映行為,體現的將是整個社會文明素養的提升,將是整個道德風尚、文明真善美的整體推進和發展。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四不”不再是小清新,而是大眾的、主流的,成為催發社會整體文明進步的酵母,讓文明之花遍開中華大地,讓天更藍、水更清、人更美。(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