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風首頁
>
學生的社會實踐誰來做“主”
http://www.caoliu14.com 2013-07-31 15:50:19 來源:南方日報
教育部網站日前公布了一則通知,各地中小學要合理安排學生假期作業,禁止組織學生集體補課、有償補課。同時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做好預防溺水工作。
以上新聞顯然又是一曲老調重彈,雖然在N年前就有了“嚴禁補課”的相關規定,但現實卻是越演越烈。“補課”本身或許沒有錯,問題是補什么?怎么補?
事實上,長期以來的許多補課就是課內教學的“死”循環。于是,一些老師平時不好好上課,總是“留一手”待到補課時。補課的學生補上了那一“手”,因此成績“跟上了”,沒有參加補課的學生,就注定會缺一“手”。想一想:這不是逼你就范嗎?再者,有些老師恰是利用了自己手中的考試權,在補課的時候無意有意地“漏”出一些考題,因此補課的學生成績總是比沒有參加補課的學生“好”一些,這種“詐騙”的手段無非就是要謀補課費而已。至于社會上的專門補習機構,補習的內容也大多是課內教學的“死”循環而已,這恰是應試教育的毒瘤所致。
那么,當今學生最應該補習的是什么呢?這次教育部的“指令”或許命中了,那就是“社會實踐”,鍛煉學生的能力,也正是彌補應試教育所導致“高分低能”的尷尬。這是孩子們很愿意的,但家長愿意嗎?老師愿意嗎?學校管理者愿意嗎?因為能力的提高或許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而且如今的考試似乎與“能力”關系也不是很密切,很多死命地參加補習班的孩子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證。由此看來,廣泛參加社會實踐目前缺乏“群眾基礎”。更何況參加社會實踐是由孩子自己去實踐呢,還是由老師、家長或社會上的某些專門機構來帶?而這又會不會成為“變相補課”呢?由此可見,參加社會實踐要有一個合格的“主”,這個“主”是誰呢?(曹煒明)
責任編輯: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