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生存的時代是一個言論自由的時代。通過網絡等媒介,我們目睹了太多正義之士揭露的真像,同時也面對著網絡謠言構筑的“虛假世界”。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陳凱歌導演早前的片子《搜索》,它讓人憐憫葉藍秋的同時,更提醒著當下的我們,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日子里,我們應該如何學會辨別是非。
與葉藍秋不道德的行為比起來,那些為了利益編造謊言、捏造事實導致其最終選擇自殺的幕后黑手更是令人唾棄。雖然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其背后所折射的社會現象和問題,每天都發生在不同的主人公身上,讓人痛心不已。這便是無處不在、防不勝防的網絡謠言的“威力”。何為網絡謠言?
網絡謠言是指通過網絡介質(例如郵箱、聊天軟件、社交網站、網絡論壇等)而傳播的沒有事實依據的話語。主要涉及突發事件、公共領域、名人要員、顛覆傳統、離經叛道等內容。古人用“三人成虎”來形容謠言多人重復述說,就能使人信以為真。他們或許已經意識到每一個謠言,對于當事人來說都將是生命中突如其來的“老虎”,身形威猛,性情暴力且沒有思考的能力,當那些“老虎”成為“王”的時候,也就會有愈來愈多的人成為犧牲品。當解釋直接等同于掩飾、真象直接等同于借口的時候,一切悲情都已成為無趣人的一種“戰利品”、無德人的一種利益收獲、無知人的一種“社會認同”。
仔細想想,到底是什么讓網絡謠言成為社會悲劇的利器呢?我想不能否認,社會信息公開的力度、政府部門的公信力、中國教育體制和內容上的缺欠、商業利益的驅動等因素,都應該為網絡謠言的滋生蔓延負責。但作為每一名“受害者”,我們有沒有思考過如何“正當防衛”呢?如何讓客觀因素的影響不阻撓我們客觀的判斷呢?我想方法只有一個:用讀書武裝頭腦。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發出了“全民閱讀”的倡議,它不僅是黨的十六大關于建設學習型社會要求的一項重要舉措,更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礎。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了“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1995年,國際出版商協會在第二十五屆全球大會上提出“世界圖書日”的設想,后經多國努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當年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從此在全球掀起了全民閱讀的陣陣熱潮。可見,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的事情,更是全世界達成的一種共識。如果說物質文明的極大豐富,已帶給每一個中國人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當我們慢慢邁入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們更加需要的是“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國民素養。唯有多讀書才能成為有修養的文明人,而文明幾乎是人類解決溫飽以后的本能需求。
當越來越多的市民文體中心拔地而起、當越來越多的“農家書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當形式多樣的“全民閱讀節”在不同地區相繼登場,我想“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每一個公民,更應該沉下心來好好讀書,把讀書作為一種習慣,讓讀書帶你回歸理性,用科學的“放大鏡”看清、看透社會現象。我想那樣的話,無畏的傷害就會少一些,社會環境也更純凈一些,我們成長所能汲取的正能量也會多一些,網絡謠言也將面臨無處可藏的處境。(蕙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