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書店雖然在夾擊中前景堪憂,但并不代表就必然窮途末路。內地實體書店不妨多借鑒部分香港書店的做法,重點提供更多溫馨服務,將購書和生活消費融為一體
近日,國內多家知名傳統書店傳出面臨倒閉的消息。其中外界議論最多的是浙江“資本市場第一鎮”諸暨市店口鎮新華書店也面臨關門窘境。許多人感嘆,“難道最富鄉鎮,養不活一間實體書店”?
近些年,網絡書店攻城略地,電子書外圍包抄,使傳統書店在夾擊中前景堪憂。不過,這并不代表傳統書店就必然窮途末路。
實際上,在“快時代”,書店要想留住顧客,傳統的銷售模式和理念已經無法適應市場變化。書店不僅應該成為銷售書籍的場所,還應成為文化生活區域,使人們在這里不僅可以買書、品書,還能享受到現代化的生活和商業服務,可以與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實現文化內涵和消費潮流的交流與融合。在這方面,香港本地的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非但未陷入“日漸萎縮”的困局,反而因其“業態創新”而覓得新風景。在地價和房租等經營成本很高的香港,這些書店仍能成為靚麗風景,與這種市場定位關系密切。
當前,西餐店、牛排店在中國的很多城市大行其道,除了風味差異,一個重要原因是西餐店裝修精致、環境幽靜,能讓都市人得到舒適和浪漫的感受。某種程度上,書店向這個方向的轉變也會契合這種理念,容易得到人們的精神共鳴,產生消費需求。
過去10年里,國內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近幾年來,沒有出現一個新的書店品牌。除了網購的嚴重沖擊,傳統書店確實應該思考市場定位、商業模式、經營理念固化的問題了。書店不應該繼續將自己定位于單純的“賣書”,靠大規模的人群流動以及不斷增加的書籍銷量實現業績增長,而對經營環境不太在意。現實中,甚至有些書店還對讀書時間稍長的消費者提出“購買警示”,不購買就不能長時間看書。這種過分物化、短視的行為,拉遠了雙方的距離,也讓書店失去了消費群體的信任,導致實體書店不斷萎縮。
可見,不是消費者不需要實體書店,而是不再需要僅僅會賣書、像大超市一樣過分商業化的書店;不是消費者不想買書,而是不想買那些與網絡相比價格過高,又沒任何差異化服務的書;不是實體書店沒有出路,而是諸多實體書店沒有與時俱進地進行市場改革和定位轉換。
從這個意義上講,內地實體書店不妨多借鑒部分香港書店的做法,重點在提供更多溫馨服務,為消費者打造更加溫馨、舒適的文化消費環境,在將購書和生活消費融為一體方面多下功夫,這樣才能提高書店在與網購競爭中的文化競爭力,使實體書店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風景線。(耿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