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園小區的餐廚垃圾桶內堆放著樹葉等雜物
東南網7月30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小芳 文/圖 實習生 陳賽妹)去年,莆田開始試行垃圾分類,并于同年在10個試點小區推廣。記者昨日走訪發現,試點小區內的垃圾分類已名存實亡,市民依然將垃圾混放。物業稱市民分類意識不強,可回收垃圾帶給小區的創收幾乎為零。環衛部門解釋稱,資金不足導致宣傳工作無法有效展開,難以培養市民的分類意識。
原計劃借此創收一年來沒有成效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荔城大道上的三信城市家園小區。小區內共有5處垃圾投放點,每處放置兩個垃圾桶,藍色垃圾桶標明“可回收垃圾”,另一個桶上標明“其他垃圾”。記者打開可回收垃圾桶發現,摻雜著不少樹葉等其他垃圾。物業的林先生稱,他們常在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內發現可回收垃圾。
據了解,三信城市家園小區共有300戶住戶,去年7月份開始試點垃圾分類,在5棟居民樓前各設置一個垃圾點。林先生介紹,原本計劃將可回收垃圾進行變賣,創收用于小區基礎建設,但一年過去了,創收金額幾乎為零。
“住戶的分類意識太薄弱了,紙皮、易拉罐之類的可回收垃圾,自己會在家分類收好,塑料、電池等都一股腦扔掉。”林先生表示,沒有相關的監管、宣傳、獎勵政策,垃圾分類推廣十分艱難。
分類垃圾桶內有多種廢棄物
記者隨后來到延壽路上的荔園小區。該小區的住戶多達1800戶,去年9月份開始試點時,共設置了193個分類垃圾桶。記者看到,分類垃圾桶都沒有得到有效利用,裝有多種廢棄物。小區業主王女士稱,“家里只有兩三個紙簍,分類不方便。”
正挑著一大麻袋塑料瓶的陳老太太告訴記者,這是自家平日收集的,準備拿去賣。陳老太太說,小區里大部分家庭都是自己回收,一段時間后進行整理,有的家庭直接扔在垃圾箱,環衛人員會進行分揀。但小區環衛工人告訴記者,很多人都是看到哪個垃圾桶近就扔到哪個垃圾桶,哪個垃圾桶沒滿就扔到哪個垃圾桶,工作人員收垃圾時需進行分揀。
記者根據市民的反映得知,榮華富貴小區、漢庭花園小區、荔州花園小區、華僑新城小區、世家園小區、正鼎明珠小區、海亭嘉苑小區、新建花園小區垃圾分類狀況也不容樂觀。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