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在滬一批次錄取通知書開始寄發,隨錄取通知書一同到達考生手中的是上海交大校長、中科院院士張杰的親筆信。張杰為新同學布置了開學之前要做的“第一項作業”——“在成為一名真正的交大人之前,體會做人最重要的兩個品質:感恩和責任”。(7月23日《 中國青年報 》)
這真是一份讓人贊賞的好作業。是的,作為即將踏進大學門檻的學子們,應該帶著感恩上路。從嗷嗷待哺的嬰孩到成為天之驕子,父母和家人為他們付出了無盡的汗水和辛苦,他們應該永遠感恩父母和家人;老師為他們奉獻了智慧和青春,他們應該感謝老師;還有整個社會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最飽滿、有序、健康的生長環境,他們不應會忘記社會各界的殷切愛心。將感恩寫入內心,他們的發展動力就會充滿更多朝氣和力量。
感恩能帶來更多的快樂。心理咨詢師將感恩當做校正不良心態的“工具”,讓心理疾病患者多一些感恩,能提升他們的良性心理發展機制。正如心理學家約翰?福賽斯所言,“當你表現出善意的舉動,哪怕僅僅是給別人讓讓路,大腦就會釋放出多巴胺,血液中復合胺的含量也會升高。而這兩種物質都會使人感覺更好”,進而改善身心健康。加利福尼亞大學埃蒙斯教授認為:充滿感激之心的人,會感受到更多積極的情感,比如喜悅、熱情、愛戀、幸福和樂觀等,這些能夠使人體保持良好的狀態。更多孩子們懂得感恩了,栽培感恩、力行博愛、力行寬容包容,就能給自我、社會、他人和心理發展,帶來無邊的精神快樂,讓自己更為陽光,更為自豪。
可是,有一點遺憾還是要說,也許太關注成績發展、升學率和分數,很多孩子對功利富有興趣,而對于情感發展、相互協調以及溫情溫暖,有所忽視,于是形成了一種不良的發展傾向,不懂得感恩,不愿意多說“謝謝”,而將諸多幫助、愛護,當做了一種必然。這是一種不良的精神發展傾向,不僅會讓自我肌體不夠快樂,也會讓整個社會形成更多冷漠。當下,曾經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比如自私狹隘,偏執執著,自以為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與這種心理態勢不無關系。
所以,布置感恩作業,也是對心理冷漠的尖銳批評和決裂。比如中央電視臺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無聲無息,對精神良性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讓更多人戰勝卑微,走向坦蕩無私。無聲,卻有震撼性;平常,卻有奇崛功效。人是動物,但人更是社會化的存在,更應將社會性和高尚美德揣在心理,而不能成為“動物化的生存”,時時刻刻讓自己成為一個充滿正能量者,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劉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