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近期媒體報道北京個別出租汽車企業變相上調承包金的情況,北京市交通委運輸局1日回應稱,已對一家出租汽車公司上調承包金的行為進行處罰。這是北京開出的首張出租車公司私漲“份錢”罰單。
北京出租車調價接近1個月,從實際情況看,打車難問題有所好轉,司機“趴窩”拒載現象有所減少,這是調價帶來的積極效果。但也要看到,一些市民的打車習慣隨之改變,很多短途乘客寧愿選擇步行,這說明調價還是增加了乘客出行負擔,乘客也并非對成本增加不敏感。
通過價格杠桿調節供求關系,對緩解打車難起到了一定作用。漲價的成本,基本上由乘客來承擔,實際上乘客為支持改革和改善出行狀況,付出的代價并不小。如果這些錢沒有真正落到出租司機手中,卻通過私漲“份錢”等方式,又進了坐收漁利的出租公司腰包,則不僅無助于改變出租車行業現狀,還連累政府公信力受損。
按照調價方案的說法,此次調價增加的收入,都用來改善出租車司機待遇。一定程度上說,這符合多數人的利益,也找到了改善出租車行業運營狀況的鑰匙。出租車難打、司機寧愿閑著也不拉活,一個重要原因是出租車司機工作辛苦且收入低,多拉也不能多賺錢。每月起早貪黑加班加點,才能賺三四千元,跟一二十年前相比,什么都漲價了而收益幾乎沒有多少變化。因此,如果漲價是為了提高出租司機待遇,乘客多花點錢可能也愿意,并且對整個出租車行業健康發展、改善服務都有利。
但是,據一些出租司機反映,在此次調價之前,已經有一些公司通過提高維修保養費用、指定加油點和維修點等方式,變相提高了“份錢”,最高的比以前漲了一兩千元。司機增加的那點兒收益,幾乎被蠶食殆盡。據一些的哥講,上次出租車運價從每公里1.2元、1.6元漲到2元時,也曾遭遇出租車公司突擊漲“份錢”,以前每月賺三千塊,調價后還是賺三千塊。對的哥來說,調價等于是白調了。
出租車公司運營管理,看似是市場行為,但出租車行業有較強的公共屬性,出租車定價是經政府部門批準的,調價聽證會也是有關部門主導的。承諾增加的收入全歸司機,實際上是以政府公信力為出租車調價背書。
因此,如果坐視出租車公司私漲“份錢”,此次調價也可能重蹈上次的覆轍,不僅抵消了調價效果,也直接損害政府公信力。(丁永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