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頤和園散步的曹先生看到,十七孔橋附近十多名男性游客同時面對頤和園外墻小便,引得外國游客邊搖頭邊拍照。昨日,頤和園管理處回應稱,頤和園內共有150余處公廁,布局合理,如此多游客當眾小便,屬不文明行為。(新京報 7月3日)
看到這則新聞,筆者的第一感覺是十分的羞愧!隨地小便也就罷了,竟然在國寶級皇家園林的綠地上隨地小便,還竟然當著外國友人的面,這簡直是在自家“隨便”而丟人卻丟到國外去了。一想到外國友人無奈的搖頭、鄙視的眼神以及惡作劇的拍照,筆者不僅要問一下這十名當事者,你們這種行為讓國人情何以堪?“國寶”重地豈能如此“隨便”?
當下,隨著物質生活的越來越豐富,旅游已經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各個著名的旅游景點都不會缺少中國人的身影。然而,由于素質的參差不齊,諸如隨地吐痰、隨地亂扔垃圾、隨意刻字等不良惡習也隨著我國游客“走向世界”,甚至作為中國的“負名片”被外人所恥笑,這不得不說是民族的悲哀、國人的悲哀,正是因為這些不文明的舉動影響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形象,損害了國家的榮譽和尊嚴。也許大家都知道,在很多國家都有諸如“禁止吸煙”、“禁止隨地吐痰”、“禁止插隊”、“禁止大聲喧嘩”等專門的中文警示標語。看到這些熟悉而刺眼的標語作為國人的我們難道不應該反思、反省嗎?這豈是一笑就能了之的呢?
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傳統,三千多年前的《易經》,就已經提出了“天下文明”一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文明已經代表了一種社會狀態、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社會傳承。筆者認為,文明不僅是一個國家發展程度的體現更是一個民族個體素養的體現。看似不經意間的“不文明”行為,往往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針對這起事件,筆者認為,直接反映了國人在自身素質的亟待提高、直接反映了我國素質教育的亟待加強、直接反映了優良傳統的亟待重拾。
近一段時間以來,以“走路不闖紅燈、吃飯不剩飯菜、上網不說臟話、旅游不扔垃圾”為基本內容的“四不文明行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那么,為什么要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此次行動呢?筆者認為,正是因為我們的道德準則已經開始缺失、我們的日常行為規范已經沒人遵守、我們的個人素養已經開始下滑導致的。所以,“四不文明行動”的開展非常及時、非常有針對性也非常有必要。
臺灣著名詩人、作家余光中曾經說過:“當你不在中國,你便變成了全部的中國”。而我要說的是不管你在不在中國你就是中國的全部。我們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論好壞都能代表著我們的祖國。所以筆者在此呼吁,努力提高個人文明素質,人人都做文明人,切莫在這么“隨便”下去!(特約評論員 喬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