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是咋來的?不少人都會說是潛移默化形成的,這個途徑當然沒錯。但筆者以為,對于一些本身素質有待提高者,卻不妨用一定的方式施加影響,促其改正不良行為。
行人無視紅綠燈,隨心所欲地過馬路,這種現象表面看是沒有養成遵守交規的好習慣,深層次原因卻是長期以來只限于倡導,而鮮有較為嚴厲的約束機制。不守交規的后果大家都知道,出門要注意自身形象的道理也懂,然而一到十字路口,便不管紅燈綠燈,旁若無人地甩開腿,想過就過,絲毫沒有顧忌。對于此類常常等不及幾十秒的“匆忙客”,一味斥其素質低下可能有點嚴重,稱其沒有遵章守紀的意識大約不為過。分析這些人的心態,故意要突破規矩者大概不多,大部分人都是從眾心理作怪,只要有人走就跟上,別人抬腿他邁步,生怕被落下。于是,湊夠一撥就往前涌;還有一種情況似乎是不愿受約束,即使很短的時間,也不想等待,如入無人之境地在車流中穿行。對這些明知故犯者,勸誡當然有必要,但效果似乎并不好,一個有力的例證就是多年來都在引導行人紅燈停、綠燈行,但亂穿馬路的不文明現象卻未絕跡。改變這種現狀,有必要采取一些比溫和說教更管用的措施,諸如實行經濟處罰、讓違規者糾正違規者等,這方面外地早有現成的經驗。
一般人大致都有一個通病,堅守一種共有的行為規范,光靠說是不行的,甚至越說越不當一回事。如果嚴格地用硬舉措約束,這些人就會覺得不守規要付出代價,怯于法規的鐵面無私,進而放下僥幸心理,收斂自己的行為,時時想到敬畏規則,依規而行,慢慢地就會由不適應到適應,不習慣到習慣。用強制手段改變老習慣,且收到意想不到效果的當屬“限塑令”。該“令”未頒布前,人們已經習慣于兩手空著去購物,反正商家免費提供塑料袋,不要白不要。久而久之就適應了這種不花錢的服務。一旦逛商場竟要自己掏錢買袋子,雖然只有幾角錢,但每次都要額外支出,心里當然不爽。思來想去,還不如出門時自備購物袋。商場的塑料袋由免費到收費,矯正了公眾的消費心理,漸漸“逼”出了愛護環境的好習慣。
“限塑令”針對的是人們多年形成的生活習性,而不亂闖紅燈,同樣是挑戰人們幾十年的思維慣性。世上最難的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改變一種舊習慣殊為不易,培養一個新習慣更加艱難,需要長期的努力,不斷地改變原有的狀態,日積月累,鞏固堅持,直至完全固定下來,最后習慣成自然。由“限塑令”到過馬路,其啟示就是好習慣僅靠自覺自愿遠遠不夠,還需要一定的“外力”強制,久而久之,就會“逼”出一種利己利人的好習慣。安全出行的好習慣蔚然成風,素質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