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干部一般都知道“兩個務必”。但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對“兩個務必”的感受則可能不同。
“兩個務必”是毛澤東同志在“進京趕考前”對全黨同志的一個提醒,它告誡我們,擔任黨的領導干部,一定要時時處處保持“謹慎”,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幾十年來,絕大多數黨員干部都將其作為“座右銘”,經受了各種各樣的考驗。但也有一些人在“趕考”途中不謹慎,掉了隊,“不及格”,甚至交了有污點的答卷。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你我身邊,就時不時有因不謹慎而犯錯誤的人。某干部剛進機關工作時,父親生病,大老遠從鄉下來,卻因交不起1800元而無法住院,有“朋友”送來1000元,他追到樓下送還,說“你這不是讓我犯錯誤嗎?”就是這樣一個原來“很本分”的人,十幾年后,卻因收受巨額賄賂而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在懺悔錄中,他說“最后還是自己打敗了自己”。
面對“五光十色”的誘惑,想說謹慎不容易,守住底線更是難。而“謹慎”的防線一旦被打開缺口,就不可能“下不為例”,心理會越發貪婪,胃口會越來越大,手段也會不斷翻新。不過,腐敗總歸有風險,于是有些人“既想收錢,又不想出事”,便給自己定下幾條“潛規”,有的收有的不收。如此,看似“小心”,實則是心存僥幸,希望以此“保護自己”,規避查處,而忘記了“勸君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道理。
當然,為官謹慎,也不是說看什么都是洪水猛獸,說什么都是唯唯諾諾,干什么都是畏首畏尾。而是說,要心中有定力,正念堅固,心地清靜、光明磊落,不為喧囂而迷惑,不為名利而心動,善于辨別是非,三思而行。一個人,一件事謹慎可以,件件事謹慎難;逆境時謹慎可以,順境時謹慎難;人微言輕時謹慎可以,重權在握時謹慎難;一陣子謹慎可以,一輩子謹慎難。
事實上,誰也不能說“自己天生就不會犯錯誤”;放松警惕,失去謹慎,皆有犯錯誤的可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呈現多樣性趨勢。誰的面前都現實地擺著一張或多張試卷。一步不慎,就可能掉入泥潭。特別是那些手中握有人民賦予權力的黨員領導干部更要有這樣的“謹慎意識”。如此看,牢記“兩個務必”,不能總是當口號來喊,也不能只是“讓別人去做”,似乎與自己無關。
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面前,每個人都當一日三省吾身,“今天我謹慎了嗎?”敬畏謹慎,問在當下。不問心靈,何以問行為;不問自己,何以問他人;不問一人,又何以問一支隊伍。(完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