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聽聽“快處中心”意見,卻無半點收獲。不妨聽聽各界的建議
7月21日10時左右,記者來到“快處中心”,了解其如何看待辦事群眾的這些意見。
記者向一名工作人員說明來意。 “那要向我們領導請示一下。”工作人員拿走記者證回服務臺打電話。
在等待“批準采訪”期間,一部寶馬和一部帕薩特進場定損,記者上前采訪。兩部車前天在鼓東路發(fā)生小刮擦。由于雙方對事故的事實和成因都沒有異議,自行協(xié)商了賠償方案,不到10分鐘就處理好了。
“您覺得集中到‘快處中心’處理方便嗎?”記者問。寶馬車主陳先生笑笑:“事兒是辦得挺快,可是都要自己拍照取證,容易讓人鉆空子,如果碰上套牌車,那不就讓對方跑了嗎?”
此時,幾名工作人員圍了上來,不讓繼續(xù)采訪。其中一名說:“今天我們中心的吳主任不上班,按規(guī)定,只有他一個人可以接受采訪。” 記者表示,可先采訪辦事群眾。“不行,我們領導說了,采訪要提交提綱,經(jīng)過審核同意才行。”工作人員說。
任何一項新政的推行都必然要經(jīng)過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廣納民意,才有助于把實事辦好。在此,不妨聽聽各界的建議。
公務員薛先生認為,“快處”不“快”的癥結(jié),在于唯一的處理中心太偏遠,與其集中處理,不如借鑒天津、成都、上海等大城市的做法,在各個不同城區(qū)緊鄰主干道的地方密集設置服務點,確保事故現(xiàn)場到達最近的“快處”點平均不超過30分鐘。
市民吳女士建議向廈門市取經(jīng),事故方不一定非得專程跑一趟,完全可以通過彩信把事故現(xiàn)場照片發(fā)送到中心的服務端,直接實現(xiàn)網(wǎng)上定損、理賠。
公安部專家?guī)斐蓡T、我省城市“暢通工程”專家林福文說,對道路交通小事故進行簡易、快速、集中處理,是緩解交通擁堵的一劑良方,也是交通管理的必然趨勢,已經(jīng)被國內(nèi)許多大中城市采用。
“福州的‘快處’辦法,出發(fā)點很好,但好事要辦好,必須從細節(jié)上考慮周全,既要有利于職能部門的集中管理,又要得到老百姓真心的支持和擁護。”林福文建議職能部門多為老百姓著想,盡量多設便民點、減少程序繁瑣,讓老百姓少跑腿、少耗時。同時,他呼吁社會公眾也要理性看待個別、暫時的不便,“畢竟道路暢通了,所有的交通參與者都是受益者”。
福州市保險行業(yè)協(xié)會表示,他們正在抓緊選址,打算在福州東西南北各建一個“快處中心”。其中,五四北的新址基本選定,面積約3000平方米,預計年底投用。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