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dge”(心橋)志愿服務隊是一支曾經參加過數十次大、小、中型賽事和公益活動的志愿服務隊伍,如第五屆全國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2012年全國聾人運動會、全國助殘日之閩臺交流文化周、中國特奧大學計劃—— “EKS DAY” 融合跑活動、2013年全國殘疾人青少年田徑錦標賽等。這支成立于2011年3月15日的志愿服務隊,隊員大部分是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的在校大學生,他們的名字叫做“Bridge”助殘志愿服務隊。
協會取名 “Bridge”,又名心橋,寓意與殘疾人朋友用心溝通,用心感受,搭建一座與社會融合的橋梁。Bridge代表的含義:B-Brightness(光明),R-Reliance(信任),I-Impassion(激情),D-Devotion(奉獻),G-Grant(慷慨),E-Esteem(尊重),意思是青年志愿者年輕擁有無限的激情,擁有無私的奉獻精神,相信能夠手拉手給予殘疾人朋友一片明媚的曙光,同時與殘疾人朋友各自尊重彼此,信賴彼此,一起筑建彼此間的“心橋”,緊緊相連。
早期,“Bridge”志愿服務隊主要與福州市盲人協會、福建省盲人協會、啟能中心、福建省橄欖樹志愿者協會等合作成立盲人協會健身俱樂部。一度開展過盲人太極教學、盲人游師大、盲人登烏山等一系列健身活動。同年,受到福州市盲人協會與殘聯各級領導表揚。整個團隊被福州市盲人協會授予“福州市先進助盲團隊”。
之后,“Bridge”志愿服務隊在學院院領導與指導老師的共同指導和幫助下,協會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造和完善,將單一的服務視障人士,擴到到服務視障、智障、行動障礙以及言語障礙等不同類別的殘疾人朋友。由于服務面的擴大,院領導和指導老師也對志愿者的素質、服務理念、服務質量、服務技巧等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福建省殘疾人體育研究中心吳燕丹教授,在每次志愿服務的培訓中,一再用她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告訴志愿者們:“在助殘志愿服務中,注意你的言語、行為、眼神等。特別是對殘疾人朋友的稱呼,不要胡亂給他們做標記。用心去溝通,用心去感受。”院領導和指導老師對殘疾人朋友的關心無微不至,因此,也對出去服務的志愿者的技能培訓相當關注。
除了參加大型賽事外,“Bridge”志愿服務隊還堅持每周六到福建省東湖大院教肢殘人士輪椅健身操、輪椅健身術、輪椅廣播體操等輪椅健身活動,及福州市盲校、啟能中心的健身指導。在每次活動中,志愿者都以飽滿的熱情和高質量的助殘志愿服務,受到殘聯各級領導的表揚和學院學校領導的肯定。在助殘志愿服務中不僅收獲感悟感動,各方面能力也有大幅提升。服務隊的發起人彭志斌去年考上福建師大體育科學學院研究生,幾個主要骨干都獲得過不同級別的志愿服務獎項,最高等級為東亞區優秀特奧志愿者。去年,服務隊申報福建省志愿服務基金項目,以《共享生命陽光——大學生助殘體育志愿服務計劃》獲得立項。今后,服務隊仍將以提升服務水平和宣傳扶弱助殘為己任,為殘疾人體育康復健身作出貢獻。
?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