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梅花開遍——閩西南大地上怒放的土樓建筑 2013-07-09 08:39? 王瓊瑜 蘇凱芳?來源:東南早報 我來說兩句 |
福建土樓現存有近3000座,曾有數十萬人居住其中。 |
暗藏玄機 古老民居締造傳奇 “群居”的社會關系是土樓的精髓所在,門廳旁、長廊邊常能看見土樓人三五成群地閑坐聊天。 □早報記者 王瓊瑜 蘇凱芳 文/圖 “田螺坑畔土樓家,霧散云開映彩霞。 俯視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布達拉。 或云天外飛來碟,亦說魯班墨斗花。 似此樓形世罕見,環球建苑一奇葩。” 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曾如此盛贊南靖田螺坑土樓群。作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福建土樓不僅有著冬暖夏涼、防賊防盜的功能,其圍合聚居的生活模式更是拉近了人和人的距離。所有的這些,都成為現代建筑師追隨這種古老建筑模式的理由。 高墻圍合屋檐擋 土樓內冬暖夏涼 冬暖夏涼是許多人對土樓的印象。土樓以夯土墻承重,外墻大部分有1米多厚,最厚的達2.5米,沿海地區最薄的也有五六十厘米。土樓內部所有房間幾乎都是以土墻圍合。如此一來,厚厚的土墻夏天可以阻擋酷暑,冬天可以隔絕寒風。 據土樓景區的導游介紹,南方夏日炎熱,驕陽似火,高墻圍合加上巨大屋檐的遮擋,減少了土樓內房間的日照時間,讓房間大多時候處于陰影之中,再加上厚土墻對熱氣的阻隔,使得土樓內院和房間都十分陰涼,“如果賣空調的人來土樓銷售空調,一般是沒有市場的,因為土樓居民根本就用不上,而且晚上睡覺都要蓋被子”。 大門通常是連通土樓內外唯一的通道,大型土樓最多再增加兩個側門。四周圍合,大門和側門就成了土樓自然的通風口,形成巷子風。時常在南靖裕昌樓門廳旁納涼的一位老人說,因為有巷子風,門廳成為全樓最涼快的地方,土樓人閑來無事時最喜歡坐在這里納涼聊天。 夏去秋來,山區里的嚴冬可謂寒風凜冽。這時,土樓四周的高墻又成了天然的屏障。晚間大門緊閉,冷風全都被擋在屋外。樓外寒風凜冽,樓內則因為數百人圍合聚居,興旺的人氣使得這里好似形成獨特的“小氣候”。誠如南靖書洋鎮的一名許姓大媽所言,雖然她已和兒孫搬出土樓居住,但新建樓房一到冬天就顯得有些冷颼颼的,自己時常會懷念冬暖夏涼的土樓。 除了調節溫度,土樓還具有調節濕度的作用。雨季,厚厚的土墻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因此,即使是梅雨季節,土樓內也很少出現“墻壁流汗”的返潮現象。而在旱季,土墻又能自然釋放水分,在一定程度上調節室內的濕度。 |